● 余丽芹
今年,维西县巴迪乡洛义村搭上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羊肚菌、百花蜜、野生核桃油等农特产品;结义村群众所产的牛奶、酥油、奶渣片等传统产品也烙上了“巴迪产”的标签……同时,贫困群众养殖的商品猪、生态猪、生态鸡、蜂蜜及种植的中药材也走上了“订单农业”的路子,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产业扶贫初显成效。
克服困难 形成合力
巴迪乡国土面积60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61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全乡共有1965户,7635人,建档立卡户393户1266人。境内居住着以傈僳族、藏族、纳西族为主的8个少数民族。全乡耕地面积只有13000亩,其中,水田面积1300亩,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装机容量42万千瓦的澜沧江华能乌弄龙·里底水电站位于该乡境内,过去几年中,该乡把大量工作精力放在了水电移民上,致使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在脱贫攻进程中,巴迪乡克服土地资源有限、产业发展起步晚、路子窄等困难,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程,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同时,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坚持结对帮扶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1至2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在产业发展中,巴迪乡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体乡村干部、扶贫专干和扶贫工作队长参加的产业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合各村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在阿尺打嘎村的南几洛移民搬迁点,正在了解移民生产生活情况的维西县交通局驻阿尺打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志荣指着16栋崭新的小洋楼说:“我于2016年到阿尺打嘎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到现在已经3年,南姐洛村民小组有16户移民搬迁户,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完工,现在已经全部入住。自从我们单位挂钩阿尺打嘎村以来,很重视阿尺打嘎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南姐洛的旅游开发,计划2019年,实施从阿尺打嘎村委会到南姐洛村民小组5个通组公路硬化工程。”
因势利导 打造本土品牌
今年,巴迪乡通过扶持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业方式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全乡投入资金965.25万元。种植中药材874亩,魔芋600亩(受益农户40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42户),辣椒150亩,羊肚菌28亩,白芨30亩,天麻540塘。土鸡养殖19500羽,生猪养殖100头(受益农户106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60户),肉牛养殖160头,养蜂230箱。结合传统与现代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和发展生态米种植、稻田养鸭、黄牛养殖、生猪养殖、生态鸡养殖。
该乡在打好“无公害”“绿色”品牌和订单农业上下工夫,通过与维西哈达农庄、上海赫成农业科技、维西伟宏等5家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养殖销售商品猪、生态猪、生态鸡,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为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
洛义村利用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羊肚菌、百花蜜、野生核桃油; 结义村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牛奶、酥油、奶渣片等产品也烙上了“巴迪产”的标签。
就连巴迪乡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最差的阿尺打嘎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也因地制宜,查找自身不足,精心布局产业,取得成效。
阿尺打嘎村总支书记余德新说:“中药材种植方面,我们与伟宏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养殖生态猪方面,我们与哈达农庄达成“总支+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预计2019年产出600头商品猪;同时,扩大了中华蜂养殖规模 ,大力推广高山杂粮种植,增加群众收入。”
加大培训 巧打“人”字牌
近年来,针对巴迪乡劳动生产率偏低,“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够,农业投入比重不足,产业发展技术不高等问题,乡党委政府召集各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骨干举办培训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同时,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在各村成立了外出人员服务站点,以便有效管理和服务外出务工人员。
该乡政府负责人说:“我们注重当地合作社和能人的培养、培植,近年来,全乡扶持了16个合作社,强化致富带头人的培养,2018年总共培养了18名致富带头人,与5个公司签订了合同,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中药材,通过电商平台和公司,把我们的农特产品推销出去,同时,继续挖掘发现能人,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经济人,通过他们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采访后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探索产业发展没有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了解乡情、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团体协作,没有规划布局,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路子。巴迪乡在探索产业的进程中,碰过钉子、走过弯路,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秉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努力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美丽。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