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央宗 何帝龙 陈义 央金拉姆
近年来,随着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乡土文化悄然复兴,小中甸镇也不断深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小中甸各村,多个传统民族手工艺企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为民族手工艺发展搭建平台,引领当地农牧民就业创业的同时,保护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
藏式木雕重展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小中甸镇联合村鼐思村民小组格勒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叮叮咚咚”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一群忙碌的藏族木工正在工作间里紧张工作着,在一步一步的“减法工艺”中,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等慢慢“脱壳而出”。经工匠之手刻出的作品干净利落,表现出藏式木雕艺术独有的魅力和风格。
拉茸是格勒文化产业公司的负责人,也是第五代鼐思木雕传承人。鼐思藏族建筑木制雕刻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价值。它具有很浓厚的香格里拉古藏族建筑雕刻特色,反映了藏族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观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
“藏式木雕艺术表现手法简练,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藏族的建筑,特别是门窗、梁柱上往往进行雕饰,这种雕饰有严格的规矩,非常精美。雕刻一个图案,除了美观,它的背后其实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拉茸说。
拉茸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他自己也从16岁开始做木工学徒。10多年来,拉茸的手艺越来越好,已经盖起了100多栋藏房。但拉茸发现,藏族木雕这个珍贵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失。拉茸说,“你去问一问现在的年轻一代,不要说雕刻的花纹,藏族的老五件他们都叫不出名字了。”
木雕这份工作要求工匠们要耐得住寂寞,对他们的体力也是一大挑战和考验。长时间的低头雕刻特别伤眼睛,对脊椎造成的压力也很大。工匠们有时需要在坚硬的实木上雕刻,这时会用到木锤敲刻刀,操作起来非常吃力,在需要深挖的区域还得用专用刻刀才能完成,其中辛苦外人很难了解。“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打造出的才是精品,才真正值得传承。”拉茸说。
藏民族手工纺织业再度兴起
精美质朴的纯手工藏毯饱含着藏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情。一块厚实的藏毯,蕴藏着千年的传承,也温暖着藏族群众朴实的生活。
在小中甸和平村委会降给组的香格里拉市格玛啦传统手工艺地毯发展中心,村里的妇女们正坐在编织机前,编织着彩色的藏毯,传统的手工藏毯编织技艺也在这里被唤醒。发展中心的创始人扎西七丹正是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推动者。
扎西七丹原本是一名外语导游,在长期向外人介绍香格里拉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藏族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看到其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家乡的手工编织技艺。他说:“过去,家里的楚巴、垫子都是家人手工编织的,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项技艺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现在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已经被现代机器所取代了。”因此,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项古老的技艺注入活力。在历经一年多的考察后,2017年3月,他在自己的家乡建立起了手工地毯发展中心。
发展中心制作的藏毯主要有地毯、挂毯和卡垫。据扎西七丹介绍,卡垫的制作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和花纹;地毯花纹与样式当中会加入时尚元素,与市场接轨。挂毯因为主要用于一些特殊礼仪当中,因此花纹是最传统的。而纯手工制作则可以提升藏毯的质量和工艺水准。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尝试,让手工藏毯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现在发展中心还在拓展市场,“现在我们的市场还很小,但是,任何事情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很难的,我一直以藏民族的手工技艺为傲,我希望我们的藏毯可以走出大山。”扎西七丹说。
产业发展村民家门口上班
小中甸手工业产业的发展将藏文化传播到了更多人群中,做出了让文化产业解决群众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探索。
现在,拉茸的公司有15个工匠,每个月为工匠发放5000元的工资,包食宿,让工匠安心在这里工作,其中包括村里的1户贫困户。通过他的公司,这些工匠可以接到更多藏房建造和雕刻的活,从而实现增收。
而扎西七丹之所以将工厂建在村子里,就是希望通过公司带动村民就业。在这里工作的七里拉姆和纳姆就是村里人,她们都说,工厂建在家门口,她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自由,既可以顾及家里的农活,每个月还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拉茸和扎西七丹看来,无论是木雕手艺还是编织技艺,都是村里人原本就掌握的技艺,能够让村里人通过自己的手艺有所收益,他们才会真正自发地去学习、钻研,也才会真正实现传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