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村里“风”景

◆张培胜

风,从村头吹过来。风把集体劳作吹走了,吹成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风,拽着村里人奔跑。

父亲也是被风拽着奔跑的人。那时,我家承包了两亩田。按以前习惯,田里种稻谷。但父亲觉得种稻谷不赚钱,于是琢磨着发展其他产业。父亲爱看报,报上说有人养鱼发了财,于是,他决定把稻田改成鱼塘。父亲以前在生产队养过鱼有经验,对养鱼这事有信心。可母亲觉得养鱼有风险,怕赔钱。父亲劝母亲,“现在是改革开放年代,养鱼是潮流,肯定赚钱。”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母亲。

父母亲在田里劳作,深挖细扩,一个月下来,稻田弄成了鱼塘。放上鱼苗后,便精心照料鱼来。父亲起早贪黑,在鱼塘边侍候着鱼。鱼儿长得快,半年后,鱼卖了一千多元。在当时,这可是天大的消息。我家购买了电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少,赢得村里人的啧啧称赞。

父亲的发财经验如一股风,吹到了十里八村。许多人慕名前来请教父亲,父亲总是耐心讲解养鱼技术。于是,一股风卷来卷去,附近的村也成了养鱼村。父亲对母亲说:“把鱼卖给鱼贩子,还不如自己开个档口,这样赚钱快。”父亲在镇上开个了卖鱼档口,果然赚钱多。第二年春天,我们家修起了砖房,惹得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母亲说,“以后要过街上居民的日子。”村支书说,风,把父亲拽成老板。不只是父亲,风把村里的许多人都拽成老板。

风还在吹,村里的王大叔进城做起建筑工,赚了钱,买了一台摩托车,在村里风光了好几回。风,拽着父亲奔跑。父亲决定让母亲在家里打理鱼塘,人手不够,再请几个帮手。父亲进县城打工,一来见见外面的世界,二来多赚点钱,好做别的生意。果然,一年下来,父亲手中的钱阔绰起来。于是,张家、李家、赵家的……年轻力壮的村里人都往县城涌。一股风,吹向村里的角角落落,吹醒了纯朴的村里人,拽着他们奔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奔跑。

想赚钱多,要去南方的深圳、广州。不知哪来吹来一股风“外面的世界精彩。”风,拽着村里人继续奔跑,来的来,去的去。只是父亲依旧在县城干活。五年后,父亲有了想法,“人家可以开公司,我也可以开。”父亲的想法正合母亲的意。一家火锅店在镇上开张了,用自家产的鱼做火锅,自然省事。几年下来,生意做得不错,父母乐开了花。家里有了汽车,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许多人在父亲的餐馆边打工边学习,后来,许多人自己开起了餐馆。有人说,还不是追着“风”走。风,也一下把父母拽进了老年,想到这,不免有些忧伤。风,把我拽进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风,拽着村奔跑。宽阔的公路连通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快递公司的面包车、摩托车穿行不断,把山里面的果子、蔬菜、药材等源源不断卖出去。风,把大山的土特产拽出去,也拽回白花花的钞票。不知是什么风,把外出打工的人拽回来了,王大叔对父亲说:“现在,村里和城里没什么差别了。你看,村里的路面铺了沥青,路牌、路标做得规规矩矩,红绿灯、监控摄像头安装得稳稳当当。村里也有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医院,这和大城市没什么两样。”父亲点头,“要是年轻些就好了,可以大干一场。”王大叔笑着说:“年岁大了,就该享福吧。”于是,父亲把塘和餐馆也转让给了王大叔。

风,依旧拽着父亲奔跑。父亲组织村里的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过得充实。母亲带领一群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我曾多次叫父母来城里居住,他们就是不肯。父亲说:“我们村和城里一样好。”

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乡村旅游人潮人涌,座座小洋楼风景如画。风,把村里拽成了一幅画,一幅美好的幸福画。风,改革的风,依旧在吹!使劲在吹!拽着村里人,和亿万中国人在幸福路上奔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02-0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094.html 1 村里“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