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洪程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维西县有一对夫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靠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路,从贫困潦倒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夫妇俩膝下只有一个独儿子,百般溺爱。儿子不肯读书,不肯做活路,经常游手好闲,后来吸了毒,把百万家财败得精光,由富变穷。
故事二:有一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去年春天,挂钩干部给他家送来了20只鸡苗、100斤饲料。到了夏天,挂钩干部到他家回访,发现一只鸡也没有了。问原因,他说:“死了!”后经过了解,这批鸡苗被主人卖了,买酒喝了。
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精神贫困会把人打回贫困原点。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正所谓“有志之人穷不久,无志之人富不长。”
当前,在一些贫困村,“穷帽子”还成了香饽饽,谁家穷不觉羞耻,反而觉得光荣。这种“穷光荣”的荣辱观无疑是危害人、危害社会的精神鸦片。物质的贫穷有时不可避免,比如我们出生在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再比如,我们碰到天灾人祸。但在物质的困境面前,应该想一想:我们的精神是否也陷入了困境?如果精神也陷入了困境,我们就应该直面人生,勇敢地从“心”开始,首先在精神上脱贫,与困境抗争,要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想办法跳出困境。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