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怒江市民的微信群里都在疯传着“黑金刚”和“红美人”。其实,这是来自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的两种好看又好吃的洋芋。
连日来,村民在香橼地里用手轻轻从腐质沙壤土里刨出一个个光滑、或红或黑的椭圆形洋芋,再小心翼翼地统一装进绿色袋子里,然后喜形于色地把洋芋背到村委会过称领钱。
“‘黑金刚’和‘红美人’洋芋皮薄,用锄头挖容易划破皮肉,划破了皮肉就卖不出去咯。”5月10日上午,村民南建妞在自家1.4亩的地里收洋芋,她异常珍惜这些洋芋,都不敢用锄头去刨。忙了一早上,她共收了近400斤洋芋。再按大小进行分拣,把大约在一两五及以上的洋芋统一装到一个袋子里,再背到附近的村委会,由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组织村民进行最后的分拣包装,通过邮政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一级薯有200斤,一块五一斤,300元;二级薯150斤,一块一斤,150元;三级薯35斤,8毛一斤,28元,一共478元整,你数一数对不对。”金满村委会的财务人员英玉成乐呵呵地对南建妞说。
为解决“黑金刚”和“红美人”的销售问题,驻村工作队与中国邮政怒江分公司对接,通过邮政电商优帮帮和邮乐两个电商平台把金满洋芋销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有近3000多个订单,订单量每天都在增加,我们每天都到这里收购、运输新鲜洋芋,虽然路有点难走,但能为金满村的脱贫攻坚出点力感到由衷的高兴。”中国邮政怒江分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和树才一边忙着帮忙包装洋芋,一边对记者说。
金满村位于高黎贡山之巅,是勒墨人(属白族支系)的聚居区,大部分村民小组就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地势陡峭。以前,村民分散居住在木料为柱、篱笆围墙、木板盖顶的“千脚楼”里,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是泸水市乃至全州脱贫攻坚“上甘岭”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改善勒墨群众的居住条件,2017年,怒江州在洛本卓乡政府所在地规划建设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截至去年,已有170户699名勒墨群众分三批次从高寒村寨金满村搬迁至洛本卓乡政府所在地巴尼小镇。并对留在原居住地的农户住房也进行了危房改造,如今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了牢固、亮丽的住所。
“住房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村民实现增收,实现在今年高质量地脱贫出列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金满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彬说。金满村祖祖辈辈都种植洋芋,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都很适合种植洋芋,因此洋芋酥糯,口感好,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由于品种老化,加之薯型不好,没有自己的特点,价格一直提不上来。“运到洛本卓街上卖,最高的价格也只有1元,一到集中上市的时候每市斤只能卖3到5角,扣除运费等,村民就没有多少收入了,看着都心疼。”李彬说。
2017年11月初驻村工作队就开始为洋芋品种改良的事忙活起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网购各种洋芋种子、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等多种途径寻找产量高、销路好,又好吃的洋芋优良品种,最终选定“黑金刚”和“红美人”两个品种进行试种。2017年,试种的4分洋芋地试种成功,产量达1700市斤,并被市民抢购一空。2018年,洛本卓乡决定正式在金满村推广种植400亩“黑金刚”和“红美人”。“今年每亩洋芋地预计可以产出一级薯2000到2500市斤左右,每市斤1.5元;二级薯1000市斤左右,每市斤1元,加上三级薯的收入,每亩可以收入4500元以上。” 李彬说。目前通过邮政电商及其他零售、整车送货等途径已销售了30多万斤洋芋。
“以前我们种植的白洋芋都是五六角一斤,甚至是3角一斤,收入最好的那年也没有超过700元。今年我家种了3亩新品种洋芋,好看又好吃,在家门口卖,既省心又省钱,已经卖了1000斤,卖了1500元,大概还有1000斤洋芋可以卖。”村民巴子金说。近日,她在村委会包装洋芋,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班子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为了推进‘黑金刚’和‘红美人’洋芋种植,驻村工作队做了很多工作,受了很多苦。在销售初期,为了打开市场,到处找卖家。从试验种植到现在,驻村工作队付出了很多,现在大家的付出有了收获,群众实现了增收,金满洋芋的名声也在逐渐传开。”金满村主任沈光干说,刚过去的“五一”假日期间,昆明、六库等游客还慕名前来村里采购金满洋芋。
“‘黑金刚’和‘红美人’洋芋的种植,是按照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原则,在香橼地里套种,既解决了在香橼丰果期之前群众的收入问题,又可以大大减少香橼地的管护成本。”李彬作为洛本卓乡驻村工作队副大队长对下一步全乡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在谋划好金满村特色产业的同时,在洛本卓乡的格甲、脱拖、保登、俄嘎等村推广种植“黑金刚”和‘红美人’洋芋,这样既规避产量少不适宜于大单销售的问题,又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同时,在洛本卓乡农贸市场建设冷链物流车间,集中收购、分拣、包装、销售产品,把‘黑金刚’和‘红美人’洋芋做成洛本卓乡的一个品牌产业,让洋芋成为洛本卓乡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
(怒江大峡谷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