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翠 鲁茸追玛
“往昔峥嵘先烈彪炳千秋,今朝盛世万民继往开来。”一副激昂有力的对联,书写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上桥头村一座铁索桥之上。它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军桥”。
在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村民小组红军桥旁,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给记者讲述了红军经过上桥头村时的情景。
1936年5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中甸休整后,红二军团离开县城,经尼西,向四川甘孜、德荣进发。7日,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红军进入今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村民小组。在此地过岗曲河桥,前往资纳腊垭口时,遭到水边活佛纠集的反动武装袭击。战斗中,红二军团五师参谋长汤福林、连长肖学志和十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据孙彬涛介绍,第5师参谋长汤福林带领先锋部队进村时,进入村庄的路中间放着一块木牌,写着“红军长官,我是上桥头村的村民,我们村子里的几十户人家都是好人,对面山梁上躲藏有民团,准备伏击你们,请小心”。落款为上桥村民廖扎安。看见这块牌子后,红军虽有所怀疑,但立即派侦察兵进村察看。当时,村民看见埋伏的民团后,猜测这里将有一场恶仗,已经纷纷外出躲避。见此情景,红军提高了警惕。然而正当部队准备架桥渡河时,传来一阵枪响,埋伏在对面山梁上的民团突然开了火。
“刹那间十多名红军战士倒下,迫于无奈,红军开火还击,迅速就把对方火力压制下去,然后组织渡江。”孙彬涛说,红军击溃山梁上的敌人后,民团仍不死心,后续人马陆续赶来支援,红军只得在山上临时设立阻击阵地,而汤福林在山上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后牺牲,“这是红二、六军团在迪庆境内打得最大的一场战役。”
解放后,为纪念这段红色故事,当地村民向政府申请资金,自己出工出力修建了这座桥,后改名为“红军桥”。“往昔峥嵘先烈彪炳千秋,今朝盛世万民继往开来。”红军桥上的这幅对联既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写下的,也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诠释。如今,上桥头的村民们在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继往开来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记者手记
小时候不懂事,做什么事都会觉得很辛苦,不愿吃苦,父亲常将“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话挂在嘴边,那时的我总不以为然,并不明白父亲话里的真正涵义。
7月22日至24日,作为一名记者的我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媒体采访团踏上了“再走长征路”的征程。
在金江镇红军后代钱绪文的家中,当了解到80多年前的一天,钱永福和堂哥一同到湖南家乡的早市卖萝卜,这一去还没来得及跟家人挥手告别就踏上了长征路。时隔两年,兄弟俩在长征路上短暂相缝后又很快离别,谁也不会想到,这次错过竟是一生。
在3天的长征故事寻访中,我时时在感受着红军当年长征的不易与艰辛,每天心情甚至有些低落,但当我看到金江镇的红军后代钱绪文一家牢记父亲(钱永福)的教导,在当地传承红军精神,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靠勤劳双手致富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倍受鼓舞。
如今,我们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说话寒暄、挥手告别。但对于当时为了奔赴抗日前线的红军来说,离别却意味深远,因为他们与家人的分别不仅仅是伤感,更多的是沉重和遗憾,这一别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过去,我只是通过书本或是影视剧对长征有些肤浅的了解,对长征的印象是模糊的。但这几日通过寻访红军后人,了解到了一个个既有血有肉、又有温度的长征故事,这些摆在我眼前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令我震撼。
再走红军路,重温红军情。这一路,虽然艰辛,但有太多的感动和收获。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追寻历史,守护信仰,把鲜活的红色故事和创新的媒体传播形式结合起来,用读者喜爱的方式讲好长征故事,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感人故事。
(李晓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