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沧桑巨变七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 维西县白济汛乡大力发展瓜果蔬菜产业,繁荣了市场,丰富了“菜篮子”。

▲ 全民健身,展示风采。

▲ 77岁的张兆虎老人每天练练书法、跳跳舞,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迪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在雪域高原书写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壮丽诗篇。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70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光辉照耀下,迪庆州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在雪域高原书写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壮丽诗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聚力发展 经济社会取得辉煌成就

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历史崭新的一页由此揭开。紧跟祖国建设步伐,迪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不久前,在维西县康普乡伟宏农特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打包干桔梗、松茸干片等,旁边的秦艽等中药材已包装完毕、正在装车,这些产品将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将走向韩国等国外市场。

近年来,迪庆州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农牧业特色产业布局,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目标,大力发展青稞、葡萄、中药材、野生菌、蔬菜、特色畜禽、木本油料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和新建特色农产品基地51万亩,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迪庆物资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70年来,迪庆努力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和富民优势,产业结构从落后的“一三二”型转变为成熟型经济结构初级阶段的“三二一”型。

迪庆着力打造香格里拉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扎实抓好虎跳峡国家公园等景点景区提质升级,继续推进独克宗古城提质扩容、月光印巷等旅游项目建设,建成干线公路沿线观景台12个。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2410万人次,旅游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企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有力,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州级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香格里拉华致酒行成功上市,乌弄龙电站、里底电站实现首台机组发电运行,普朗铜矿顺利实现试生产。

据统计,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6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17.52亿元,增长了3281倍。GDP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达16.4%,经济增速位列全省16个州(市)和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前列,全州经济总量连续跨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几个大台阶。

聚焦民生 描绘幸福生活美好画卷

77岁的张兆虎出生并成长在独克宗古城,到他的孙子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一代了。过去,古城的生活过得很清贫,吃不饱穿不暖。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牧民才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农副产品、学做生意,生活很快得到了改善。2001年,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以后,古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张兆虎家重新装修老房子,用于经营藏家特色餐饮,经济收入提高了,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老房子租给别人经营,老人搬出古城,安享晚年。

70年来,州委、州政府把造福全州各族人民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力以赴推动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工作,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华灯初上,古城响起了优美的舞曲,人们聚集在月光广场跳起民族舞蹈。大龟山上灯光色彩斑斓,沿着台阶而上,俯瞰城市,犹若穿上了五彩华衣。

70年来,迪庆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州城镇面积达39.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8%。居民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州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数9.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4.6万户,电话普及率110部/百人,光纤入户3.95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67.77%,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82.25%,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100%。

新能源开发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互补的综合清洁能源体系。城镇健康发展,供暖入户、棚户区改造、雨污治理、城市道路、城市停车场、城市灯光亮化等工程顺利推进,以香格里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的“七城同创”工作有序推进,全州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70年前的迪庆,交通十分闭塞,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上世纪50年代初,小中甸镇孙诺七林作为赶马人,从建塘到拉萨大约走了70天。“时代的发展真是突飞猛进。现在,早晨在家吃早饭,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拉萨,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啊。”老人笑着说。

70年来,迪庆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积极构筑交通网。建设香格里拉机场,开通空中走廊。先后实施了香德、德维(塔)、尼塔二级公路建设,丽香铁路、丽香高速公路正在抓紧施工。全州三县(市)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29个乡(镇)通油路,193个村(居委会)通硬化路,村民小组60%以上实现硬化路。201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86公里,是1957年自治州成立时的327倍。

目前,香格里拉到西昌的香西高速公路、香格里拉到稻城的香稻高速公路、德钦到盐井的德盐二级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香格里拉到大雪山垭口、香格里拉益松到五境、维西到巨甸4条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开通了香格里拉至昆明、广州、昆明、重庆、深圳、拉萨、成都、西双版纳等11条航线,旅客吞吐量达到60万人次/年。

70年来,迪庆城乡居民收入连上新台阶,手里的钱包越来越鼓,出行越来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不忘初心 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

小中甸镇联合村92岁的老党员立称卓玛,身穿藏袍,劳动之后就坐在新建的房子里收看电视节目。“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立称卓玛感慨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0年迪庆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翻身解放和当家作主人。”

70年来,迪庆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只有极少数特殊人群才能享受教育发展到广大农牧民子女普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成长成才。

截至2018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1所,在校学生6194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1.2%,小学毛入学率107.82%,初中毛入学率10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残疾儿童入学率95.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77%,在全省率先实现14年免费教育。

村里建了农家卫生室,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医治;医疗保健工作者定期到村里为群众测血压、打B超,农民有了健康档案,看病就医有新农合保障……如今,迪庆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从卫生事业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

70年来,迪庆卫生计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染病防治和妇幼工作得到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普遍提升,医疗对口支援帮扶不断深化,中藏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健康扶贫工作全面推进。

同时,迪庆积极落实文化、体育惠民政策,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迪庆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截至2018年,全州上下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147个贫困村已出列107个村,三年来脱贫销号6341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4%下降至3.57%。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实现脱贫出列,维西县将于年底实现脱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舒心,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生态为本 着力构建全国最美藏区

走在龙潭公园的栈道上,一呼一吸间,青草气、鲜花香迎面扑来。市民次仁拉姆感慨说:“香格里拉不仅城市漂亮了,交通便捷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1998年,国务院作出禁伐天然林的决定后,州委、州政府坚决响应国家号召,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

70年来,迪庆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逐步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管理体制,先后启动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防污治污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禁白”工作成效明显,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实施“森林迪庆”建设工程,有效促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65.4%增加到2018年的75.1%。湿地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碧塔海、纳帕海两个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6年,我州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云南省唯一整州列入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州市。

近年来,迪庆深入开展“最美城市、最美集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推进“蓝天、青山、绿水、净土”行动,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堤岸、城镇、村庄、林园、荒山绿化行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美化,绿色已成为最美藏区的最美外衣。先后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达480多万亩;建设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以科普和生态保护为目的风景名胜区3个;全州湿地面积共有44多万亩;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2600多万亩,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9.7%以上。6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这些都是迪庆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好证据。

民族团结 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古城金龙社区的杨乃政一家,是由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5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目中,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于一言一行,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多民族家庭才能过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迪庆70年,是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70年。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意识,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维护各族干部群众团结进步和根本利益已成为思想共识。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民族工作在迪庆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做好民族工作对迪庆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此,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中央治藏方略,着力在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长治久安上下功夫,努力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良好环境。

不断加强依法治理,在全州深入开展以强基固本为重点的“堡垒村”建设、以和谐稳定为重点的“平安村”建设、以脱贫增收为重点的“小康村”建设,以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强化守纪守法行为为重点的法律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院、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知识七进”活动,实施以凝聚人心为目标、以迪庆精神宣讲为主要内容的“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全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政治上忠诚核心、思想上拥戴核心、情感上维护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不断筑牢党在藏区的执政根基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在德钦县茨中村,天主教信众在教堂里做着弥撒,藏传佛教信众在教堂院子里跳起锅庄。他们风俗习惯信仰不同,但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近年来,围绕把迪庆建成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目标,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国最美藏区建设。颁布和实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月,9月12日为民族团结进步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功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先后建成了建塘镇、奔子栏镇、塔城镇等一大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群众富、环境好、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德钦县明永村、维西县同乐村2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贯彻落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寺院法治化、民主化、社会化管理,建成了一批以松赞林寺为代表的爱国、爱教、潜心佛法的和谐寺院。在社会和谐稳定满意度调查评估中,迪庆名列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迪庆特点的民族团结之路,成为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迪庆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迪庆将砥砺前行,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0-0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8841.html 1 沧桑巨变七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