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一甲子,沧桑巨变七十载。
70年风雨兼程,70年众志成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格里拉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带领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香格里拉从大山走向世界,从梦幻走进现实,谱写了一曲曲跨越发展的动人乐章。
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郑重地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香格里拉县级市。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格里拉市从一穷二白步入小康生活,从封闭落后迈向快速发展,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蝶变。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市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经济发展不断提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香格里拉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升。1986年,香格里拉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58亿元,到2018年已经超过131.47亿元,剔除价格因素,累计增长226.3倍,年均增长18.5%。经济结构调整逐步优化,1986年,香格里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3.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07%,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结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产业结构在1993年由“一二三”转变成“一三二”,第一产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开始茁壮成长。直到199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下降,由1986年占比53.8%下降到2018年的3.5%。1952年,香格里拉市粮食产量15700吨,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287公斤,无法满足群众的温饱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61654吨,比1952年增长3.9倍;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546公斤,比1952年增长1.9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0684万元,比1952年增长211.8倍。
70年来,香格里拉市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展成为具有香格里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产业、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增强全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香格里拉市工业以少数手工业为主,工业总产值仅为4万元。直至1978年,新增了国营工厂、原材料轻手工业及森林工业等,丰富了工业生产的条件,总产值达到620万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5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香格里拉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长。1996年,香格里拉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达到1.19亿元;2005年突破2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9亿元;到2018年,香格里拉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全市完成总产值达到53.54亿元,较1978年增长815倍,是1952年的126349倍,年均增长19.5%。改革开放以来,香格里拉市能源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能源供给不足的局面得到根本性转变,能源发展由以往的供给不足向供需宽松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能源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GDP能耗从2006年开始核算)香格里拉市能源消费总量28.88万吨标准煤(以等价热值计算,下同),2018年达到83.64万吨标准煤,比2006年增长189.6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市场的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在经营方式、营业理念、经营手段等方面各具特色。香格里拉市不断加强市场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者诚信经营行为和提高市场的信誉度等措施,市场面貌有了明显改善。香格里拉市社会消费市场的建设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8年末,香格里拉市限额以上企业达32家,其中,批发业5家、零售业14家、住宿餐饮企业13家,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格局。1953年,香格里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万元,到2018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95866.3万元。
香格里拉市居民收入大幅提高。1999年,香格里拉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6元,到2018年末达到868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9634元上升到2018年的35060元。同时,香格里拉市工资分配取得重大成就。1952年年末,香格里拉市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为45人,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2000元,年平均工资266.6元;到2018年末,全部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28692人,全部非私营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304595万元,年平均工资为105950元。从1952年到2018年,从业人员翻了10番,工资总额翻了18番,年平均工资翻了9番。
香格里拉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香格里拉市地处边疆高寒地区,生产力落后,国家投入少,地方财力有限,固定资产投资处于项目小、投资少的状况。改革开放后,香格里拉市固定资产投资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历经了放宽集体、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等一系列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突破10亿元关口,达10.2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大关,达59.4亿元;201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24.7亿元。70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3.7亿元,年均增长20%。尤其是2000年以来,投资速度逐年提速,投资总量明显扩张,投资由2000年的2.4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88.9亿元,增长了78.7倍。201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1064万元,投资规模是1954年的14万倍。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一组组翔实而鲜活的数字展示着70年来香格里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激励着全市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建设更加美好的香格里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出行难……一直是高原群众的“心头病”。
解放前,香格里拉市没有中学,就读中学要到丽江、鹤庆、剑川等地,至1949年,全市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仅有232人。1950年,中甸和平解放,恢复了原有的高、初两级小学,部分乡村新开设初级小学,共有学校55所,同年底,教师增加至97名,在校学生达2071名。
“十二五”以来,香格里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了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道路。到2013年9月,全市原有的307所小学撤并为18所小学,原有的8所中学撤并为3所中学。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共有17920人。学前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所县级幼儿园(下辖两个分园),民办幼儿园7所,乡(镇)、村办幼儿园48所,在园儿童3971人。“十二五”期间,香格里拉市共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1056.34万元,小学、初中共免费发放教科书389405套;共下达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资金16239.03万元;2011年,开始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共下达资金3508.29万元;发放“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743210元,受助学生达2284人;每年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资助30万元,资助金达150万元,受助学生1116人。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亲切关怀下,香格里拉市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人均寿命短、产妇和新生儿死亡高发、缺医少药……集中反映了解放前香格里拉落后的卫生健康状况。一直以来,“看病难”是困扰高原农牧民群众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以来,香格里拉市坚持把深化医改贯穿于卫生事业全过程,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截至目前,全市卫生系统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2个,包括建塘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格里拉博爱医院、香格里拉民生医院等。目前,全系统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2人。平均每千人有开放床位2.4张。“十二五”期间,参合率从99.07%提高到99.75%,省、州、县、乡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 50%、70%、80%、90%,住院封顶线从5万元提高到15万元。全市共累计补偿参合农民101.53万人次,补偿金额12120.77万元。从2014年实施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共办理大病保险970人次,补偿金额421.08万元。2015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10年93.53%提高至99.94%, 孕产妇死亡率为127.7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5.96‰。
近年来,香格里拉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2018年,民生支出达30.2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3%。城乡低保覆盖22311人、发放低保金6458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901人。新增城镇就业276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67人,跨省劳务输出3665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67人,创业带动就业700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高原大地再次沸腾。2015年以来,香格里拉市紧密结合“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6、10、5”户村市脱贫退出标准,以“五个百日会战”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等工程。3年多来,共筹集整合441355.09万元资金,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能力素质提升等工程,投入192869.91万元,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到户增收措施,构筑贫困群众稳固增收渠道;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民生水平,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4676户18092人减至2018年底的200户597人,贫困发生率为0.54%。全市各族人民正昂首向前,大踏步迈进小康社会。
50年前,香格里拉市境内无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马帮驮运是陆地运输的主要方式。“山间铃响马帮来”“对门可闻声,见面需半天”是长期以来香格里拉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
1985年,中甸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大力发展交通事业。1985年至1990年,交通累计投资1079万元,占全县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的40.55%,平均增长59.31%,6年累计投资是1958年至1984年累计投资的1.5倍。1990年投资472万元,占当年总投资的52.44%,比1985年增长9.3倍。这一时期,全县对发展交通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交通建设热情高涨。几十年来,香格里拉市紧紧围绕“一干三环六通道”交通蓝图,以实现“大通道”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力度,以提升路面等级、提升通达能力为发展原则,扎实工作,交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效。近年来,香格里拉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香丽高速、丽香铁路、香稻公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尼塔二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旅游东环线二级公路、军马场到大雪山垭口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列入管养的农村公路里程达2464.4公里,交通建设呈现出路面等级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里程不断增加的良好态势,缓解了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十三五”期间,香格里拉市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好香格里拉市“十三五”交通规划,预计完成投资约330亿元(未包含铁路及高速公路投资),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铁路和城乡客运站场建设进程。至2020年,全市将形成以国、省干道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支线连接,农村公路为网络,各个水路航道为补充,航空运输为先导,与滇西北城市群综合交通系统有机衔接,覆盖全区、贯通各重点乡镇节点的公水复合、陆空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高原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对外经济交流也显得更加频繁。
生态建设持续发力 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迪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木头财政”曾让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在此起彼伏的斧锯声中,大片的原始森林消失殆尽。1998年,国家发出天然林禁伐令,州委、州政府下定决心立足实际,断然走出了一条“斧锯下山树上山”的生态之路。
“十五”以来,按照迪庆州“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香格里拉市坚持“生态立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大力推进草地生态保护,强化湿地保护,加强森林保护,通过推进林改、生态移民等工程,不断推进香格里拉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曾经的砍树人成了种树人、护树人,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成效显著。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2000年,香格里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森林蓄积量达到1.33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林木蓄积“双增长”,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以来,香格里拉市积极统筹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关系,2016至2018年,投资935万元实施木本油料提质增效5.25万亩,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治理等项目,努力建设秀美家园。2016年以来,香格里拉市共选聘生态护林员5890人,累计兑现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资金5890万元,续聘选聘生态护林员涉及11个乡镇5016个建档立卡户2014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受益2924元,户均增收1.17万元。在绿色发展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增绿又增收,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双赢。
一颗颗新苗在明媚的阳光中焕发生机,一排排绿树装点出最美公路。2017年来,香格里拉市围绕建成全国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开展“百万林”造林绿化三年行动,把植树造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切实提升乡村景观的整体形象,通过造林绿化建设,实现“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2017至2018年,全市共完成“百万林”建设任务 6.81万亩,种植苗木282.73万株。如今的香格里拉基本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全民绿化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高原宜居城市
整洁的道路跃动着畅达快捷的发展节奏,嫩绿的新芽吐纳着宜居宜业的气息。城市建筑独具风貌,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香格里拉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群众心中蔓延。
据县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香格里拉县城建设无管理机构、无规划、无建城标准,城镇建设十分混乱。1984年12月,中甸县人民政府开始在县城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依水系、道路的自然分割及历史建设形成的现状进行综合布局。
近年来,香格里拉市以提升城乡品质和内涵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人居环境,城乡环境持续美化,省级园林城市已通过省级专家初评。2018 年,实现了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创建目标,获得“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同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资格提名城市。2019年,香格里拉市提出“七城同创”,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国家级先进平安市”“省级美丽县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把家乡建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中国最美藏区。
当前,香格里拉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人文和谐富强香格里拉”的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城市品位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逐步优化,逐步展现出小城市、大画卷的生动画面。
70年砥砺奋进,70年筑梦前行。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香格里拉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建设者、参与者的角色率先垂范,不畏艰难、乘风破浪、担当奉献,凝聚了推动高质量的磅礴动力,高原大地处处硕果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格里拉市各族群众将乘风破浪,笃实前行,在同步小康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