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20日,德钦县和平解放庆祝大会在升平镇召开,自此,德钦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钦县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一件件、一桩桩的故事演绎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动人传奇。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一代代德钦人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山路十八弯的汗流浃背到汽车开到家门口,从过去挤在茅草屋到如今住进庭院房……谱写出雪域藏乡和谐优美的发展旋律,奏响了德钦县历史性变迁的动人乐章。
生态旅游造福群众
过去,除了茶马古道的马锅头,德钦县的青山绿水几乎无人问津,雄奇壮丽的梅里雪山静静地屹立在大山深处。 如今,勤劳质朴的德钦各族儿女奋力守护好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峦、每一方林海,唱响一曲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赞歌。
梅里雪山获评“中国十大最美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杜鹃林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月亮湾大峡谷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这一系列的殊荣奠定了德钦县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标志性地位。
近年来,德钦县委、县政府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形成了以梅里雪山文化旅游和白马雪山生态旅游为引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科考复合型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德钦县正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德钦县高举“生态和谐”的旗帜,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义务植树、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有效保护了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山草甸草长宜牧,傍水河谷地沃宜耕。牦牛、藏香猪、藏土鸡、藏系羊、酥油、奶渣等畜产品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虫草、雪莲、川贝、松茸等林中珍品声名远播,给德钦广大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是大自然给德钦人民的慷慨回馈。
交通、网络的递进发展,吸引了无数人带着对秘境梅里雪山的向往,纷至沓来;昔日沉睡深闺的秀美山水,如今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游客的增多不仅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视野,也带来了消费,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德钦人民的金山银山。
民族文化凸放异彩
1955年,省文化厅教育工作队电影队不辞辛苦来到德钦县放映有声黑白电影《白毛女》《康区的新生》等,让德钦县群众第一次看到了电影。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德钦县才成立了第一支电影队,在全县巡回放映电影。受人力和物力制约,各村各寨一年也难得轮上两次电影队的到来,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1956年,德钦县文化室成立,仅有工作人员1名。1962年,德钦县重建文化室,改称为文化馆,归县文化科领导,也是只有1名工作人员。直到1972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才增至3人,其中,美工1人,民间文学整理1人,负责所有与文化有关的工作。由于人力有限,文化活动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一日千里,电视机、录音机、影碟机、电脑等相继走进普通百姓家中。如今,生活在边远落后的雪域高原的城乡群众也买了电视机,实现了网络覆盖,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想什么时候上网就什么时候上网。不管男女老少,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刷抖音、逛淘宝、聊视频,再也不用担心话费,随时随地都可以沟通感情了。
如今,人民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民族文化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奔子栏锅庄舞出国门,斯农热巴跳到天安门广场,并双双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奔子栏锅庄的传承者徐桂莲老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茨中教堂、茶马古道阿墩子段和茶马古道梅里段被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厚重的历史人文,浓郁的民族风情,已然是德钦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据德钦县志记载,1950年德钦县解放时,县城只有212户人家,房屋建筑面积17073平方米,其中,公产房面积267间、2403平方米,而且都是两层左右的土掌房,“街头放屁街尾响”的口头语说明了当时县城的狭小。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德钦县群众建房才逐步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农村的状况比县城还要差很多。当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号召的丽江籍知青尹助汤老人至今还记得,他到燕门乡任教时,从德钦县城背着行囊整整走了三天才到燕门乡,校舍也是破破烂烂的。如今,从县城乘车到燕门乡,只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近年来,德钦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市政道路、管网入地、立面包装、绿化亮化、环境卫生等城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宜居水平正在细节中提升。傍晚,造型各异的路灯将县城烘托得分外明亮,响彻街头的广场舞、弦子舞争奇斗艳,餐厅、酒店生意兴隆。
德钦县稳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打造了达日综合开发区、居加、哈丛、堆拉、日尼贡卡、撒色顶等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移民新村。新村内,别墅庭院早已屡见不鲜,宽敞的卫生路、哗哗的自来水直通家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农业发展潜力无穷
据德钦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年,德钦县农业总产值仅有一百万元左右,其中还包括林业和副业的收入。当时,全县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只有寥寥几家手工作坊以及几名小商贩。此后的数十年间,德钦县农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单打独斗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县委、县政府充分依托本县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的优越自然禀赋,在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围绕优势特色产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注重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18年,德钦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9亿元,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梅里酒业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葡萄酒有限公司、酩悦轩尼诗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相继入驻德钦。法国酩悦轩尼诗阿东合资酒庄推出首款高端中国产葡萄酒“敖云”系列,雪域农场生化有限公司油橄榄生产线投入运行;云南白药集团与德钦县签订了中药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地企合作”取得了多赢成效。
截至2018年,全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38万亩,基地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葡萄产量从初次挂果的50.3吨增至2016年的4146吨;农户种植总收入从17.6万元增至2016年的2828.8万元。
全县种植核桃10.5万亩、中药材1.9万亩、油橄榄5000亩,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等产业,一个新的产业链快速滚动,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惠民举措幸福民生
多年来,历届德钦县委、县政府瞄准社会公平正义,着眼增进人民福祉,坚持民生优先,集中力量办好惠民实事,编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四通八达的交通版图初步形成。1958年9月,由云南交通局公路工程第一处负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工兵营的配合下,开始修建滇藏公路中甸(今香格里拉市)至德钦段。1959年9月30日,这条宽7.7米、长113公里的沙石路竣工,德钦县境内有了第一条公路。到如今,德钦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仅2018年一年,德钦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37.9亿元,全县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相继建成了G214线香德二级路、德维线二级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全县8个乡镇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形成了覆盖乡、村、组的域内公路交通网。白马雪山隧道、茨中隧道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香德、德维两条二级公路真正嵌入德钦交通版图,告别了“大雪封山、雪阻路断”的历史,使山重水复的德钦县越来越自信地融入了以速度为标志的现代经济圈。
电力通讯实现从无到有。德钦县全面完成城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城乡输配电网络进一步健全,“电力瓶颈”得到有效缓解,群众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信息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乡镇、行政村互联网业务全部开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网络实现了全境覆盖。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1950年,德钦县升平镇人民小学招收第一批学生,共计140人,教师7人,这是全县当时仅有的在校师生人数。如今,德钦县在校生已达近万人。多年来,德钦县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集中办学”的思路,撤并全县44所小学和64个教学点,集中建设1所中学和4所小学。2016年,全面落实14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完成国家验收。每年投入经费1666万元,实施“两免一补”“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学生“营养餐”工程、学生“校园平安保险”、中小学生寒暑假免费接送制度等惠普政策,真正体现了学生舒心就学、安心就学、安全就学的办学理念,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全覆盖。1951年,德钦县卫生院在县城大营房成立,设有病床4张,医务人员5名,其中,医士1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名。乡级医疗机构在解放初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人员,只设点,或开展巡回诊疗。由于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极度缺乏,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治疗。 如今,德钦县构建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兜底保障、灾害救助为主题,以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流浪乞讨救助、孤儿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各项救助制度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县城乡困难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治、贫有所济、居有定所、业有扶持、学有补助。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在各级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范围内药品,并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积极采取“一站式”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服务,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了医疗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消费结构由“吃穿用”转向“行游购”。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家庭有了时间和财力外出旅游。同时,主要耐用消费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过去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为特征的“四大件”,逐步过渡为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手机、空调、电脑等常用家用电器,并购买家庭轿车的消费模式;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这种典型的温饱型消费观念向“吃求营养、穿求漂亮、用求档次、住求宽敞”转变。
励精图治再创辉煌
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德钦县各族群众共同凝练了高寒不失斗志,缺氧不缺骨气的精神气质,也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在抗灾抢险、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战中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在继全国战斗英雄斯那尼玛、全国民兵英雄劳动模范当珍扎史之后,德钦县尼玛拉木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香九妹荣获助人为乐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中国好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羊拉村毕龙村民小组“藏乡八善”入选中国好人榜,小学教师阿吉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护林员白边荣获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培初荣获全国“十大少数民族优秀法官”称号,云岭乡查里顶阿青布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霞若乡各么茸村总支书记李瑞英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先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质,成为全县人民建设德钦、发展经济的力量源泉。
远瞩将来,德钦县群众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担当作为,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助推德钦县以一个更加和谐、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阔步迈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