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组书记、局长谢红芳
●永基卓玛
“一直以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体干部职工以‘努力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以滇金丝猴保护为重点、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工作目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了‘建设世界的白马雪山’的初心,担起了‘生态保卫铁军’的使命。”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组书记、局长谢红芳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
谢红芳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保护区全区干部职工利用读书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纪录片、参观红军长征博物院等不同形式,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牢固树立和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
谢红芳介绍说,自1983年白马雪山保护区成立以来,保护区秉承“敢为人先”的工作理念,探索出一条“发展促和谐、和谐促保护、保护促发展”的路子。2009年,保护区在政府主导下依法组建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并在维西塔城镇建成滇金丝猴展示区,走一条政府主导、特许企业经营、保护区严格监督的旅游发展路子。展示区建成后,开启了维西县旅游的的第一张门票,滇金丝猴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丰富了香格里拉品牌的内涵,激发了全社会保护滇金丝猴的热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保护区将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确保保护区生态安全。同时创新工作动态,继续深化塔城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物种的科研、展示一体化工作,并努力推动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科普教育和展示中心,让保护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丰富香格里拉品牌内涵,助力全州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据谢红芳介绍,目前,在保护区及周边约7.3万人口中,尚未脱贫的农户占60%,经济收入中有80%以上为采集林下产品,对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非常大。白马雪山保护区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渐探索出一条社区共管的发展模式,在资源保护上实现了由社区保护区对立到社区保护区共建的历史性转变。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资金支持,保护区选定2个共管示范村、7个代替能源示范村、5个防范野生动物危害示范区,建立县级共管领导小组、村级共管委员会,并在示范村建立了社区保护基金,开展了20余个卓有成效的滇金丝猴综合保护项目和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等社区共管项目,动员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并在资源保护中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也推进了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保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成为全国并走出国门的社区共管促进保护区建设的成功范例。
谢红芳说,为实现守“建设世界的白马雪山”的初心,担“生态保卫铁军”的使命。保护区通过加强培训提升保护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通过强化与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通过争取资金落实一批项目等,不断充实人才储备、科研项目储备,推进保护区资源管护进入科技新时代,建设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保护区”。
采访结束时,谢红芳说,当前保护区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机遇期,全区干部职工将会牢记初心和使命,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助力白马雪山保护区纵深发展。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