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建鑫
维西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拥有气势磅礴的碧罗雪山、蔚为壮观的三江峡谷、风光迷人的湖泊草甸、丰富绚丽的生物资源、神秘多元的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歌舞节庆、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叹为观止的传统工艺、地道可口的美味小吃、质朴热情的民族群众,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迪庆多元文化最具代表的区域。作为“香格里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成绩斐然。随着民宿热的兴起,维西县的民宿产业也崭露头角,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对待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市场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在乡村振兴中民宿业该如何发展呢?
一、基本情况
(一)民宿概念
1、民宿的起源和定义。国内民宿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初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创办以迎合游客需求,随着经济、政策的发展,我国民宿正逐渐由缓慢发展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民宿市场行情越来越火爆。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民宿超过4万家,民宿行业从业人员约84.7万人,市场规模112亿元。但相比于民宿的起源地英国以及成熟的日本等地,国内民宿整体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当前,我国民宿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民宿的定义目前却没有一个权威而精确的说法。狭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的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场所。广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社之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
2、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民宿与后两者相比,其最大的特征是突出当地性和特色性,使顾客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收获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民宿是非标准化的,不可复制的,而客栈、精品酒店与民宿相比,则少了一种主人氛围。
(二)基本情况
民俗发展较快的启别村属维西县塔城镇政府管辖,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离维西县城70多公里。启别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以纳西族为主。截止2016年12月,全村共有664户,3039人。近年来,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启别村以中药材、烤烟、葡萄、苗圃、马铃薯、养蜂为主的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1.5万元。
(三)旅游景点
塔城镇启别村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千年银杏树、达摩祖师洞,独特的地理地形结构造就了启别村冲壳组田园坝子,冲壳坝子、拉牙稻田等形成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该村距离藏传佛教圣地达摩祖师洞1个小时车程,距滇金丝猴国家公园1.5小时车程。
(四)文化沉淀
启别村文化底蕴丰富,其中热巴舞、禅诸锅庄、纳西族阿哩哩在当地耳熟能详,是全县文化惠民示范村,宗教文化氛围浓厚。
(五)周边民宿情况
目前,塔城镇境内已有拉普茸旅游专业合作社游客接待中心,以漫寻记和哈布达云谷为代表的精品民宿群落16家;以松赞塔城、四鸣精舍、达摩筱院等为代表的精品酒店29家,共有床位505个;有大小农家乐16家;开发了文化体验、自然风光、度假养生、体育运动、科研科考5条旅游线路,基本满足了游客体验需求。
(六)产业发展
启别传统种养殖因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年两熟,作物冬麦春稻,近年也有稻田鱼养殖。特色农业以启别村哈达组的维西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是集养殖、种植和产品加工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种植的葡萄园、冰酒酿造酒庄等正逐步形成产业旅游的新景点。
(七)政策优势
《维西县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共维西县委办公室 维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维西县旅游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维西县旅游先行示范区范围以重塑“消失的地平线”、打造“香格里拉”之心为主题,构建“特色产业+民族文化+生态旅居+互联网”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同时,启别村所在的塔城镇为迪庆州乡村旅游先行示范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维西县区域旅游品牌的塑造有待提升。独花不是春,滴水难成海。一两个民宿的知名度再大,吸引的也是少数的游客,但很多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第一感觉往往是对一个城市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情感归属度。比如莫干山、大理等,游客往往不是奔着一两个民宿品牌去,而是被以上区域的民宿美誉度吸引产生了行动。这也是一个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维西县民宿的对外宣传和营销上要借助网络营销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
二是对旅游环境的打造有待提升。从提升外貌到提升内涵。2018年开始,维西县启动了旅游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别村整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反响巨大。游客评价极高,吸引了更多自驾游客,大力推动力维西县民宿市场的发展。但民宿做得再漂亮,周围环境的反差,进村入户道路颠簸,让游客欣喜感减弱。另外,还存在旅游服务和基础保障的欠缺,对游客服务的文化设施、医疗站点、民宿管理站的布局,以及支撑整体环境的“软件”建设不足。
三是帮助做好民宿全局的规划有待提升。从细微而谋全局,从点滴而累结果。凭借山水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理优势,维西县可以说是民宿投资的最佳选择地。画好维西这幅山水画中的点点墨迹,提升画面整体美感而不破坏整幅画卷,从而达到维西旅游形象一个好的美誉度。所以,做好民宿的全局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规划要避免墙上挂挂,要着力在前期的策划和落地环节。另外,也要关注民宿延伸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因为民宿集聚效应,其他产业应运而生,某个区域或村落发展民宿,带动周边其他由民宿延伸出来的一些副产业,需要引导眼光、理念、技能欠缺的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体,这就需要长远来规划,以及主动去介入和引导。
四是民宿的招商工作有待提升。招人才、引资本促成地方新发展。要把有好的理念和投资实力的投资商引到维西来,一起做维西县的区块民宿集群,要借助香格里拉这块招牌,标榜“好山好水好空气,宜住宜赏宜游玩”,打维西牌,突出维西优势,借助维西优势扩大优势影响力。在对外招商中,突出维西“山地”“民族”“宗教”等特色主题精品酒店,甚至把一个自然村落做成一个民宿集群的旅游产品。将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融合进来,形成不局限于吃住功能场所的综合体。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精神上的“体验”。民宿不等于民宿经济。很多人认为只要找到一处好的风景就可以修个房子经营民宿留住客人,就能发展民宿经济。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体验”,徒有一个民居的外壳不能叫民宿。民宿是一种生态、一种状态、一种生活,必须有灵魂、有生机、有文化、有人情、有乡愁等形而上的精神体验,要借助地域优势,充盈其特有的思想内涵。一要注重风土人情体验。对民宿的认识误区之一是把普通农家乐当作民宿,简单改造一下,有住有吃就将之称作民宿。而另一个误区则是片面追求“高大上”,成了坐落在乡村的高级宾馆。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旅馆,它不必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要能让客人体验当地风情民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体验到有别于以往的生活。住民宿的目的就是要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风情,就是“土味儿”,没有风土人情的民宿就没有活力,跟传统的酒店旅馆无区别。二要注重生活形态体验。生活形态是指特定群体的、明显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定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性以及一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民宿的打造要注重农村生活形态的体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活形态,比如西双版纳勐海县是产茶县,其发展民宿要融入的农村生活形态就是种茶、采茶、制茶,发展茶体验民宿。游客住民宿,就是追求一种体验,体验来源于生活,有民宿的地方,生活一定有别于其他地方,传统的农耕生活形态是体验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有别于城市生活形态的农家生活形态和地方特色生活形态融入民宿体验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宿的功能,促进民宿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体验上的“情怀”。日本的民宿是东亚地区民宿的源头,初期是洋式民宿,后来部分农场加入。台湾民宿仿效日本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有创新。台湾民宿界有个观点: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宿产品,设计、建造、经营不是民宿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给民宿注入“灵魂”——民宿主人或者经营者的“人情味”,充分体现“本土家庭文化特色”。当前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的民宿需要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民宿不仅仅作为旅游业中非标准住宿业的补充形态,还要结合地域风情,成为地区自然风貌、人文精神、生活观念等等诸多方面的展示窗口,要承担起一个区域乃至全州旅游业的新的“磁铁”。
(三)注重情怀上的“文化”。情怀,是很多民宿尤其是跨界民宿主选择投入民宿行业的一大原因。情怀是民宿的灵魂,但是如果光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在打造民宿集群旅游区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民宿主的情怀出发,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乡村的民俗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同时也要理智的看待民宿的情怀,从自身的实际因素出发,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打造理智的适当的情怀体验。
(四)注重文化上的“内涵”。民宿是个文化产品。民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乡村文化的一个传播媒介,是一个让游客与乡村整体发生关系的载体,是游客了解、感受当地文化的窗口。历史文化积淀是民宿发展的内涵所在,没有历史故事,没有文化呈现,就无法激活民宿的内在生命力。有人把民宿比作“会说故事的房子”,一个民宿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段文化。民宿的设计与规划应该充分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有故事可讲的房子,通过包装打造成特色民宿,一定能够让游客体验感十足,能够长久地保持民宿的文化内涵。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