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山歌献给共产党

——记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李长贵

李长贵。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部队服役时,记大功1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后来到地方工作又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得到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和十大元帅的亲切接见,李长贵老人充满传奇的人生却鲜为人知。

“我坐在罗荣桓元帅和陈赓大将中间,能有幸目睹将帅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最真诚的祝福,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说起这些往事,90岁的李长贵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罗荣桓元帅举起酒杯说:“同志们,李长贵同志是来自云南边疆的藏族代表,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现在我们请李长贵同志为大家唱支藏族山歌好不好?”元帅的话音刚落,宴会大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长贵怀着激动的心情唱起了山歌,山歌的歌词他至今记忆犹新:“世上最美丽的地方是我的祖国,世上最幸福的事情是欢聚在北京。”歌词代表了李长贵激动幸福的心情。

成长于苦难岁月

1929年,李长贵出生于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一个贫穷的藏族农民家庭,当时的德钦还处在农奴社会的昏暗时代。小时候有8个兄弟姐妹,由于贫穷和封闭,8个孩子中有3个妹妹或因营养不良、或因病相继夭折。大姐和二姐相继嫁到别的村子,家中的两个妹妹还小,母亲体弱多病,在苦难中成长的李长贵早早担起了养家的担子。倔强的父亲曾因为与土司打官司,找了两年才找到人写诉状,虽然官司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坚定了让儿子读书的想法。1935年前后,维西的教会成立学校开始招生,校名叫“拉丁学校”,曾经因为没有文化而写不出诉状的父亲毅然把李长贵送到了教会学校。那年是1938年,李长贵只有9岁,学校的课程也大多是汉语教学,开设有语文、数学、自然等课程,其中每周还有两节拉丁文课程。李长贵在学校里学习了6年,因为时局动荡,学校被迫停学,李长贵也回到了老家。

此后,15岁的李长贵就随着父亲踏上了茶马古道,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腊都”,当时他们赶着马帮,往返于大理、剑川、丽江、西藏的察隅、昌都等地,期间的酸楚他至今还历历在目,在盗匪横行的年代,他和父亲的货物曾被盗匪哄抢一空,甚至连赖以生存的马匹也被抢走。

在李长贵的记忆里,多病的母亲从来没有休息的时间,上山下地、操持家务,每晚还要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纺织麻线、织布做衣。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期的营养不足使她过早地患上了胃病, 1949年,年仅47岁的母亲撒手人寰,离开了李长贵和亲人们。

母亲走了,赖以生存的马帮也没有了,李长贵一家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苦难的日子坚定了李长贵改变命运的想法。1950年6月,他因为读过6年书,在当地算是凤毛麟角的“秀才”了,因此区工作组推荐他到县城参加了学习班。可是参加学习班的事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学习期间他由于断了粮,就又走了两天回家拿口粮,却被父亲留下不让去了,父亲认为李长贵是家里唯一的男丁,而且也说好了一门亲事让他当家。李长贵没有办法,只得留在家里。后来,他听到县城里征兵的消息,他想去应征,同样遭到了父亲的一口回绝。

从军革命立功勋

1950年9月,李长贵背着父亲徒步两天赶到德钦县城,因为之前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学习班,而且又读过书,他如愿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经过短暂的新兵训练后,他被分配到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五团三营七连。1949年10月,毛主席在首都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是德钦还处于和平解放时期。他刚参军时,所在的部队负责守护茶马古道溜筒江大桥,因为这条道路是由滇入藏的唯一通道,是解放军进藏的咽喉,李长贵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7个月的守桥任务。1951年4月,上级派李长贵和3名战士翻越梅里雪山到西藏察隅的驻军一二六团送信,期间由于其他3名战士高原反应,李长贵多次在雪山垭口往返将战友的背包背到山后,又扶着战友翻越梅里雪山,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团部大会中受到团长的表扬。此后不久,解放军进军西藏,由于李长贵熟悉藏汉双语,他又被调到进军西藏的辎重团,他们从云南最北边的德钦县佛山乡出发,翻越梅里雪山、高黎贡山,渡过澜沧江、怒江,到达中、缅、印三国边界的西藏察隅县,进军西藏部队所需的物资人背马驮,历时12天才到达察隅县。后来,李长贵在团部担任翻译工作,不论行军途中还是部队驻扎期间,李长贵成为部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成为部队首长和当地藏族群众交流沟通的“桥梁纽带”。“每个月至少有近10次的宣传大会,还有首长与当地头人之间的交涉,都少不了我。”李长贵说。由于在辎重团吃苦耐劳、工作积极,当辎重团完成任务准备撤防时,李长贵记“大功”1次(据介绍,大功相当于一等功),并特别颁发给他一枚解放西藏纪念章。

1952年初,李长贵整编到驻扎在云南省大理州境内的四十二师一二四团一营二连五班,他是全连唯一的云南籍士兵,也是唯一的藏族士兵,战友们大多都是随刘邓大军南下的老兵,连队首长和全连战士都特别照顾李长贵,经常与他谈心,讲解革命道理,使他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1952年以后,为了巩固祖国边防,部队在永平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营房建设活动,由于李长贵的优秀表现,他升任为班长,在营房建设中,他身先士卒,凡事都冲锋在前。为了抢抓工作进度,他时常改进劳动技术,不断提高功效,成了全团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在紧张的劳动中,李长贵两次负伤。一根手指头在劳动中被斧子砍断,落下终身残疾。

1954年,由于李长贵的优异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为永平县人大代表,出席了永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被西南军区授予二等功。1956年,李长贵被选为昆明军区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与李成芳军长、廖运周师长一同出席了军区党代会。1957年,鉴于李长贵出色的表现,被昆明军区授予一等功。由于李长贵屡次立功受奖,连队俱乐部的墙上还挂着印有“人民功臣”四个字的李长贵的画像,下面写着“向李长贵同志学习”的大字。说起这些,老人还记忆犹新。

由于李长贵功勋卓著,1956年,他被提升为上士副排长。期间,师部政委特意找他谈话说,昆明军区需要1名少数民族助理员,要推荐李长贵到军区工作,李长贵知道这是上级要提拔他,可是考虑再三,他婉言谢绝,恳请领导让他继续留在连队。

1957年,部队再次提拔李长贵当干部,已经填好了所有的表格和材料,正在上报时,团部发布了一项命令,要求凡是1953年以前参军入伍的老兵都复员回乡,参与地方建设。李长贵是1950年入伍的老兵,符合复员条件,李长贵响应党的号召,1957年5月,他光荣复员,结束了7年的军旅生涯,回到故乡德钦。

身先士卒保家园

复员回乡后,李长贵被安排在德钦县民政科工作。多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李长贵雷厉风行、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1957年9月13日,李长贵光荣地成为了德钦县人大代表,出席了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参加了迪庆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参与讨论了自治州各项发展等重大事宜。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利,李长贵和德钦县的代表团成员只能从维西——上江——金江绕行10天才到达州府中甸。

自治州成立前后,我州境内的一小撮分裂分子正在进行武装叛乱,企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党中央做出了平息叛乱的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边防公安部队、民兵以及广大的人们群众投入到武装平叛斗争中。德钦县也及时成立了平叛委员会,李长贵因为在部队多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也被借调到县公安局从事平叛工作。

1957年冬季,李长贵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带领一对民兵组成的担架队和马帮参与羊拉乡茂顶村的剿匪战斗,李长贵带着民兵随部队出发,他们连夜翻越雪山,第二天清晨就到了羊拉乡茂顶村附近,不巧迎面碰到了3个骑马的武装土匪,李长贵立即冲到前面大喊“缴枪不杀”,可土匪二话不说便向他们开火,李长贵和民兵们立即予以还击,将2名土匪击毙,活捉了1名。他们一交火,躲藏在村里的土匪就闻风而逃,逃到了十几里外的格亚顶村。第二天土匪扼守在进村的要道,与我方展开了激斗,我方在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土匪纷纷缴械投降。战斗结束后,部队在撤回的途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当他们爬到闰子雪山垭口时,去时的道路完全掩埋在深深的积雪里。在雪山上,李长贵走在第一个,在积雪里跪着走出了一条道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李长贵跪出的道路前行,安全地回到了县城。事后,他用血肉之躯踩雪开路的事迹被部队记者写成了报道,并刊登在1958年的昆明军区的《国防报》上。

1958年,德钦县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土改工作,贫苦农民实现了耕有其田的梦想。但有武装叛乱的土匪导致形势不稳,藏区群众的土改工作、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由于工作形势的需要,李长贵又从县公安局借调到县武装部工作,负责组建一支武装民兵,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李长贵立即到农村招收民兵,成立了一只由20人组成的能战斗的脱产民兵,由他担任武装脱产民兵的队长。民兵队成立不久便接到了护送勘察队的任务,将省里的勘察队送到佛山乡巴美村。当时德钦境内没有一条公路,出行全靠徒步,而且路上匪患横行,当勘察队行经至佛山乡境内的一处险要地带时,忽然枪声大作,勘察队遭到了土匪的埋伏,滚滚落石如雨点倾泻而下,他们一边躲避落石,一边还击。李长贵冷静地指挥着其中的3个民兵快速迂回从左侧山梁上包抄,他们在开枪进攻的同时迅速接近土匪据点,面对民兵队顽强的战斗,土匪见势不妙,立即逃窜而去,这次战斗持续了1个小时之久,民兵队1人负伤,顺利地完成了护送勘察队的任务。

在完成护送任务返回佛山区公所时,得知一伙土匪藏匿在区公所后的原始森林里,不时窜到村里袭扰村民、抢劫财物。区公所决定铲除这股土匪,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李长贵的武装民兵头上。李长贵把民兵分成3个战斗小组,凌晨零点从区公所出发,他带领8名精干民兵从山头迂回向下搜寻,另外一组从下往上切断土匪的退路,一组埋伏在山腰的垭口。清晨,他们找到了土匪窝藏的牛棚,从山下往上搜寻的民兵刚接近牛棚,一阵枪战之后,1名土匪毙命,其余的几名逃进了茫茫森林。自此,袭扰村民的土匪就此销声匿迹了。后来,为了保证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李长贵带领民兵队先后在佛山亚贡、云岭斯农和支拉等地开展土改工作,同时,他们进行政策宣传,积极做好土匪家属的工作,仅在1958年,就有11名在外参加叛乱的土匪回村向政府缴械自首。

也在同年,李长贵所带领的民兵队被德钦县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并授予锦旗。年底,李长贵被云南省和丽江专区评为积极分子,先后出席了丽江专区和省城昆明召开的军烈属、复转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并获表彰。

山歌献给共产党

1959年5月是李长贵此生最为荣耀的时刻。在边疆舍生忘死战斗工作的李长贵没有被祖国忘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出席了当年5月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烈军属、复转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

“那次的表彰大会,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激动的时刻,也是此生最难忘的事情。”说起当年的事情,李长贵至今热血沸腾。会上,李长贵与全体代表同我国党政军领导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罗荣桓、薄一波等同志合影留念。“毛主席因去河南视察,未能出席会议。”这也是李长贵至今的遗憾。

据李长贵老人介绍,当时与他一起参加表彰大会的有英雄刘胡兰的妈妈胡文秀、黄继光的母亲、罗盛教的父亲罗开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等英雄和功臣。他们一道登上中央军委礼堂的主席台,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当时他是丽江专区12个县中唯一的代表,也是唯一上主席台交流先进事迹的藏族代表。

1960年,平叛武装斗争基本结束,边区人民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李长贵也终于回到原单位德钦县民政局工作。在工作中,李长贵勤勤恳恳,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途中。作为一名民政工作人员,德钦县的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李长贵身影。

1969年,李长贵和许多老干部一样,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怀疑为“特嫌”下放到德钦县“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得以平反,恢复了党籍,被安排到县市场管理委员会工作。

1974年,李长贵因妻子多病,经申请后调回家乡燕门乡工作,从事乡里的统计工作,在职期间,统计工作未出过一项差错。1984年,李长贵光荣退休,回到巴东村定居,安享晚年。

记者手记

记者到巴东村采访李长贵老人时,他正拄着拐杖在村里散步,精神矍铄,他说:“因为共产党,我获得了新生。我感到惭愧,我为党只工作了34年,现在已经退休休息了35年,拿着工资心里不是滋味”。

一个有着65年党龄的老革命,为国家出生入死,经历过苦难,见证了新中国从成立走向繁荣富强的每一步。在他心里,没有因为曾经的功勋和荣誉而沾沾自喜。要不是偶然的机遇知道了李长贵老人曾经的故事,几乎无人知道在德钦还有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

在他身上,记者看到的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如今老人已是90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

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1-29 ●江初 ——记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李长贵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9846.html 1 山歌献给共产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