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木头上的舞蹈

▲ 藏族木雕。(图片来源于网络)

⦾ 王吉

藏族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傩舞表演,以祭祀神灵,驱鬼除邪,祈求新年吉祥平安。傩舞分为“池哥昼”和“麻昼”两种基本形式,表演者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头戴傩面具,随强烈的锣鼓节奏迈步挥舞法器进行表演。尤其以头上佩带的木雕傩面具最有民族特色,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造型奇特,色彩怪异,且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含义。

与石雕相比,藏族的木雕更具生活气息,各种式样布局、千姿百态,如今已是藏区最常见的民间手工艺。色彩鲜艳明快的藏桌藏柜,以及雕花的门楼窗梁,都饱含着藏族千年来的生活迹象。

据了解,藏族的木雕艺术至少可追溯至7世纪,农户家中供奉的佛龛均为木雕,佛龛的边沿上,一般都有一幅《吉祥天母》的雕刻像,吉祥天母也称骡子天王,她行奔于血海之中,脚踩无数鬼妖,手举法器,顶着卷云,守护着神界的安宁、佛界的清静。吉祥天母比脚下的鬼妖大几倍。她动作夸张,仿佛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夸张还表现在木头的连接方面,如常见的花草叶茎的雕刻,往往以两个点表现叶片,一条曲线表示茎,一竖一横勾刻出一株草、一棵树或一团花,相互连接紧密又与外轮廓相系在一起,干净利落。藏族谚语:百斤羊子九尺长角,一根尾巴往下拖。在藏族早期的经书封板木雕中,人物雕刻独具特色,用两个点表示眼睛,两条曲线表示眉毛,鼻子和嘴各省略了上部和下部,留作空白,只见鼻头和上嘴唇,而不刻鼻梁和下嘴唇部分。

藏式木雕家具和楼窗梁柱雕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无所不包。其中《红莲怒放》《龙凤呈祥》《白鹤寒松》《菩提翠叶》《莲台金座》《舒云卷彩》《吉祥图案》等,是西藏民间木雕艺人表现的传统主题。为了更好地夸张和概括,藏族民间木雕反而简化了表现对象。比如出现在藏式桌柜上的莲花雕刻,就紧紧抓住莲花的特点,把握形态,大胆进行简化,不管是花瓣还是挺直伸扬的莲朵,一律不用莲心部分的详尽描写,只雕出轮廓状的莲花朵。但一眼望去,其情姿、形态依旧真实、生动,且显得空灵洒脱。

藏区民间木雕家具及门窗雕花的着色,多数人家喜欢用对比色和原色来渲染。比如《红莲怒放》,以绿色为基调,弥漫着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龙凤呈祥》,用金黄色为基调,画面热烈、明快,显示出欣欣向上的情调。在这里,“色彩即思想”的观点得到充分的验证。镂空雕刻的《菩提翠叶》,一片片青翠的椭圆形菩提叶连在一起,枝叶镂空,横茎竖连,有鸟栖在菩提叶间,正欲亮翅引颈高歌;菩提叶雕镂形成圆形的树冠,给人以神圣的感觉;菩提叶间的旭日云霞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刚柔得当,不仅体现了菩提叶的自然美,还让人感受到画外之象。法器模具木雕(多玛班丹)上,主题划一,但形式手法各异,刻工们在不足盈尺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叹服。

建筑装饰木雕把喻意与构件和谐统一在一起,结合得相当紧密,许多佳作虽经千百年风沙雨雪的浸蚀,仍雄姿不减。藏区民间木雕艺术的表现手法简炼,重在以神传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颇具艺术魅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1-2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9862.html 1 木头上的舞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