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通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40个入选《非遗公约》名录的遗产项目。该遗产项目以中国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并逐步辐射到内蒙古和新疆等地,这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意为“以水化硬为软”,发端于苯教净身仪轨,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药浴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矿物质的主要种类划分的“五类温泉”浴法,民众在治疗师曼巴的指导下自发进行日常保健。另一类是以五种植物药材为基本方的“五味甘露”浴法,包括浸泡水浴、熏蒸汽浴和缚扎敷浴三种疗法;由曼巴、制药师泷沐觉堪及药浴助理曼尧相互配合操作,依据望、问、切等传统诊疗方法辨证论治,在配方、煎熬、发酵及辅药等流程中随症加药。这是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关于藏医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而有的则认为起源于中国。为了强调藏医药的“印度血统”,《印度快报》辩解称,“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响首次传入西藏是在公元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其在7世纪开始流行。
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的“沐浴节”(藏语称“嘎玛堆巴”)和“藏药甘露加持仪式”等传统节庆和民俗事项便是这一项目得以实践、惠及民众的主要活动。“强烈阳光晒水热,皎洁月光射水寒,待到弃山星(又名太白星,藏语称噶玛日希)升起,清净温暖可沐浴。”传说河水在经弃山星星光照射后变为药水,在此水中沐浴能祛除疾病,如同药浴一般。这种疗法在门巴族、珞巴族等民众中也很盛行。四川石渠县境内的八荣草原布满了大大小小与史诗《格萨尔》有关的天然浴池数十口,分别以史诗中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有格萨尔大王的药浴池,也有其爱妃珠姆的浴池,还有其叔叔晁同的浴池。
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主任关却才让介绍,藏医药浴疗法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检验证明,藏医药浴疗法对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症效果明显。笔者曾经专程前往考察,那时高原已经进入寒冷期,但到八荣泡浴的游客和民众仍然络绎不绝,有的甚至来自数百公里以外的西藏和云南迪庆等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