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傈僳小伙余忠华的“猴缘”

▲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

▲余忠华安装红外相机。

■百姓故事

◎程志开

今年33岁的傈僳小伙余忠华与滇金丝猴相伴已经有15个年头了,虽然受到文化等因素限制,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但他的敬业精神、掌握的专业知识、做社区群众工作的能力现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都是出了名的。

青春与滇金丝猴作伴

余忠华出生在维西县塔城镇隐秘在大山深处一个叫响鼓箐的傈僳山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是与大山为伴的傈僳族群众。

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响鼓箐村民家家户户有猎枪、弩弓,自制的弩弓刀剑骄傲地悬挂在显眼的位置。除了弩弓刀剑,村民自豪地展示的还有刺猬尖锐的长毛、锦鸡美丽的羽毛、猕猴爪子等。这些群众世世代代以打猎为生,个个男人都是猎手。

保护区成立之后,随着保护和宣传力度加大,响鼓箐村民的环保意识发生了改变,猎手变成了护林员和护猴队员。特别是保护区在响鼓箐建立了滇金丝猴展示中心和野生动物救护站后,很多群众都参与到保护区建设中来,把自己的命运和滇金丝猴的保护连在了一起。

余忠华的父亲余建华就是从猎人转变为护猴人中做得最出色的一个。他30多年与滇金丝猴为伴,朝夕相处中,滇金丝猴甚至能够听懂他们说的傈僳话,深藏深山老林的猴群与他们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缘。

2002年,余忠华初中毕业后,怀着一颗“走出大山闯世界”的心来到丽江城区,并在丽江市农行押运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他年轻好学、开朗乐观、工作敬业,深受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喜欢。公司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长期留在公司工作。而父亲余建华却多次要他回到家里,当个保护滇金丝猴的人。比起每天在深山里爬坡过沟与野兽为伴,从小在深山里长大的余忠华更喜欢留在城里工作,一次次拒绝父亲的召唤。

2003年,余忠华收到村里捎来的口信,说他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心里牵念父母亲的余忠华只好向公司告假回家,而这一趟回家,父亲就把余忠华牢牢地拴在家里,让余忠华从最初反感父亲的决断到依从父亲被动工作,到后来真正爱上滇金丝猴保护。余忠华也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塔城管理所的一名骨干。

余忠华回到家里,父亲余建华就不允许他再到外面工作了,逼着儿子和自己一起当一名巡护员,保护大山里的滇金丝猴。在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余忠华顺从了父亲,决定留在村子里。

随着保护区保护工作推进,滇金丝猴成为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2004年,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任宝平研究员到响鼓箐开展《滇金丝猴行为活动研究》课题,余忠华和同村的一个小伙子就成为任宝平的助手,主要负责在山里跟踪猴群,详细记录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一干就是3年。

期间,他们背着重重的帐篷和食物,夜以继日地在深山里钻,猴群在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猴群什么时候起来活动,睡醒了做什么,午睡时间多长,吃的食物是什么,猴群分工如何等等都是他们每天观察和记录的工作。

“吃的只有腊肉和白菜,有时候睡在树枝上,一年穿破十几双胶鞋,一年到头回村两次……”回想起那三年,余忠华的心里还涌起很多痛苦的记忆。深山里没有电话信号,当断粮的时候,他们就要翻几座山头到有信号的地方给村里人打电话请他们送食物上来,野生菌和野菜生长的季节,他们就以野生菌和野菜为食,过着猴群一样的生活。但他们的辛劳为滇金丝猴的野外习性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基础数据,助推了滇金丝猴的科学研究。

2006年、2007年,身为一名基层巡护员的余忠华参与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滇金丝猴栖息地调查,他跑遍保护区塔城片区的山山水水,调查和记录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分布、地理结构。

2008年一次巡护途中,余忠华解救了两只被盗猎者的铁丝扣夹伤的滇金丝猴,经过救治后成功放归野外。

由于余忠华熟悉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对野生动物富有爱心,2009年,他成为响鼓箐野生动物救护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滇金丝猴展示群与观光游客的习惯化训练、救护和跟踪工作,并结合当地食物资源积极探索滇金丝猴体质提升的人为干预方式(定期人工投食补充营养,如松萝、土鸡蛋、花生、南瓜子、维生素片等等),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为滇金丝猴研究和管护收集到宝贵的基础数据。

期间,只有初中学历的余忠华与动物科学家、到救护站开展课题研究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有了更多接触机会,也激发了他研究学习野生动植物知识的激情。通过研读专业书籍、向专家求教、网络查找资料等途径,余忠华学习到了很多种植物知识,也逐步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动植物专家。最初,山里的职务和动物他只知道傈僳话怎么叫,如今他既明白傈僳话的称呼、汉语规范名字,甚至还掌握了部分植物的学名。

2011年12月,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成立后,保护区展示猴群与公众的距离逐渐拉近,到中心开展野外调查、滇金丝猴研究、科普教育的公众逐渐增加。每当有参观者到来,余忠华就是一个称职的解说员,滇金丝猴的习性、家庭组成、植物分布等他都如数家珍。

由于余忠华工作能力强,精通辖区内多种少数民族语言,2013年保护区管理局维西分局将他调整到塔城管理所工作,主要负责红外线相机安装、动植物样线监测、社区管理等工作,2014年担任塔城保护所副所长。

白天参加野外巡护,晚上和工作空余之时他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红外线相机使用、鸟类研究、野生动植物识别他都没有放松。经过多年的努力,余忠华掌握了保护区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红外线相机的使用和鸟类识别等方面还成了专家,很多招考到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都要常常找他讨教。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辖区内建立起6块固定样地、3条固定样线、2条红外线相机样线。

2013年至2015年间,余忠华和同事收集他们安装的红外线相机拍摄资料,经认真识别后发现共监测到野外保护级别动物(国家1、2级)小熊猫1只、鬣羚7只、猕猴8只、斑头鸺鹠1只、白腹锦鸡6只、勺鸡5只、红腹角雉4只及各种鸟类计50余种,黄喉貂5只,豹猫4只、林麝3只、毛冠鹿4只、黑熊3只,滇金丝猴8个家庭。这些影像资料展示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展示了近年来保护区的管护成效,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对这一事件做了报道。

2017年2月24日,冒着冬日的严寒和漫天飘飞的雪花,余忠华和志愿者于凤琴以及3名护林员蹲守在大山里,完整拍摄下一只滇金丝猴产下一只公猴宝宝的全过程,这是我国第一次拍摄到滇金丝猴野外产仔的影像,这一事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也让滇金丝猴的生活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提升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法分子的“拦路虎”和群众的“知心人”

从当上护林员的第一天起,余忠华就把自己与滇金丝猴生活的的青山融为一体;自成为保护区工作者的一天,余忠华就用肩膀扛起一份责任。

白马雪山保护区是滇金丝猴种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滇金丝猴保护和研究基地。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1983年保护区成立初期,有滇金丝猴500多只。分布在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还有雪豹、云豹、黑鹳、金雕等15种国家Ⅰ级和36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云南省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哺乳类)及特有动物矮岩羊。分布在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中有云南红豆杉、光叶珙桐、玉龙蕨、独叶草4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

由于生物资源丰富,多年来,很多不法分子总是怀着侥幸逃脱之心盗伐盗捕珍稀动植物,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是管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过去,塔城没有森林公安,只有林业检查站。保护区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利,余忠华和同事们只能通过守、堵、追的形式遏制辖区内的不法行为。塔城管护所的辖区包括塔城镇塔城村、海尼村和攀天阁乡工农村、安一村,管护范围大。为减少资源的破坏行为,他们常常白天开展巡护,半夜三更蹲守堵卡。

2009年,余忠华和同事们在野外巡护过程中发现和拆除了300多个钢丝套和100多个捕鸟扣; 2010年,参与破获盗伐红豆杉案件2起; 2014年,驻守保护区木材检查站期间提供和破获6起盗伐林木案件;2018年7月,参与破获辖区内盗伐红豆杉8株的林政案件,并没收大砍刀3把……“做人不要太无情,你小心一点!……”因为他们有力有效的管护行为让不法分子的发财梦破灭,不法分子甩下狠话的时候很多,面对威胁和部分人员抛给的贿赂诱惑,余忠华总是一身正气,依然用自己一腔强烈的责任心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余忠华和同事们就是群众的服务者和知心人。

在严格执行《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过程中,他们走村入户宣传保护区管理政策,春风化雨的宣传方式让保护区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保护区工作。

面对严格保护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在管护局和分局的领导下,余忠华和同事们积极争取原省环保厅、绿色基金会、阿拉善SEE等部门和组织的资金支持,开展能源替代项目,为群众安装太阳能,建厕所、饮用水管道,购买猪食槽、铁丝网、节能灶等,力所能及地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为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他们争取资金为老百姓发展重楼种植、蜜蜂养殖等产业。

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中,群众和保护区工作者凝聚成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为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生存撑起一把保护伞。

在白马雪山塔城片区,丛林里滇金丝猴的种群不断壮大,上千只自由自在的滇金丝猴愉快地在林间跳跃。在展示区,猴群在护猴队员的悉心管护下健康成长,他们在参观者身边跳跃嬉戏,让观赏者近距离与国宝级动物亲密交流。

每到春天来临,深山里的滇藏木兰、杜鹃花就会竞相绽放,珍禽异兽呼唤同伴的声音就是大自然和谐的交响乐,展示了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就。

斗转星移16年,由于各方面原因限制,不管工作如何变动余忠华的农民身份没有改变,工资待遇从每月600元到每月2000多元,但他对滇金丝猴保护的工作热情没有改变,每天都快乐地奔忙在巡护路上。

余忠华与滇金丝猴那一份割不断的情缘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逐年加深,变得历久弥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1-2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0916.html 1 傈僳小伙余忠华的“猴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