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著虹
马嘎拉曾是鹤庆及周边地区农村的雨具。它形似草帽,帽顶呈锥形,帽檐较草帽宽;像斗笠,却没有斗笠的精美。马嘎拉外观朴素,它是农家人风雨生活里的好帮手。至于为什么叫它“马嘎拉”?我的故事里有这个答案。
1967年我第一次见到马嘎拉,这年春天,母亲从中甸把我和弟弟妹妹送到鹤庆县城姨妈家里,鹤庆的作息时间和中甸不一样。在鹤庆,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没吃早点就得上学。到学校的第一堂课是“早自习”,之后才是两节“正课”。到了10点便放学回家吃早点。之后11点半又开始上课,到下午两点半,学校就放学了。
进入夏收季节,学校更是只上上午的课,下午便由班主任带学生到农村参加支农劳动。那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谢的年轻女老师,她知识面广,上课很认真。所以,在支农来回的路上,我很喜欢在她身旁,听她讲故事。那时我问过谢老师:“为什么鹤庆学校的上课时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呢?”谢老师告诉我说:“鹤庆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单位和学校都按农村习惯安排作息时间。”那时我不懂什么是农耕文明,但能感觉出,人们总爱把农事和学习连在一起说事。什么“小暑大暑庄稼熟,学习文化要刻苦”,什么“五月插秧六月雨,念书写字长智趣”等。
到了小满节令的街天,姨妈为我买来一顶马嘎拉,她说:“过了小满节,雨在树上歇。雨季到来,你可以戴着马嘎拉上学。”第一次听到“马嘎拉”这个名字,我很好奇,不知道这遮风避雨的帽子,怎么就没有个好听的名字呢?
再看那马嘎拉,它由内外两层的竹编框架组成。为防水,外层表面缝着棕皮,棕皮的边缘部分叠进两层竹编之间,另外,中间还铺着一层防渗漏的笋皮。
姨妈说的没错,很快就到了梅雨天气。尽管城里的人总说:“夏日当菜,梅雨当饭。”意思是夏天的太阳和雨水能让蔬菜生长和稻谷增收,但雨天连绵却给上学带来了不便,这时,姨妈买的马嘎拉便派上用场。
第一次戴我不懂规矩,便把马嘎拉带进了教室,谢老师看到后,让我把马嘎拉放到教室外面,并告诉我:“马嘎拉上有雨水,会弄湿课桌和书本。”由于谢老师说的普通话不标准,听她反复说的“马嘎拉”很拗口,我便忍不住笑出声来。
谢老师见我大笑便问:“你笑什么?”“我笑……”我差点说出了真话,后又马上改口:“我笑‘马嘎拉’仨字怎么写?”谢老师也笑了,她思索片刻在黑板上写下了“马嘎拉”三个字。我问:“为什么要叫做‘马嘎拉’?”谢老师答不上来。于是她说:“对殷同学提出的问题,待我去拜访学校老教师后,明天再告诉大家。”
第二天的雨下得更大了,我早早到了学校,谢老师见我把马嘎拉放到了教室外面很高兴。于是,她拿来一支毛笔,在我的马嘎拉背面写下了我的名字,她说:“你看,班里有那么多马嘎拉,写上名字就不会戴错了。”
上课铃响后,谢老师走上讲台,她先是表扬我爱动脑筋。之后又对我们说:“昨天,我拜访过学校的老教师,知道了有关马嘎拉故事,我现在讲给大家听。”
谢老师说:“‘马嘎拉’原来是白族话中的名词,‘马’是‘干草’的意思,‘嘎拉’是指帽子。为了避免与草帽和斗笠混淆,其他民族也跟着白族人叫它‘马嘎拉’。所以‘马嘎拉’一词不能作字面解释。”听了谢老师的话,班里的同学开始议论起来。
谢老师叫大家安静,接着说:“讲了那么多的马嘎拉,今天早自习课,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马嘎拉的民间故事。”听到谢老师要讲故事,全班一片欢呼。
“在很久很久以前,鹤庆东山背面有个名叫“古乐”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户白族老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着与世无争、平淡安稳的生活。可谁知有一年,连绵的阴雨引发了山洪,冲毁了他们的农田。他们没有了粮食收成,守着破旧的房屋,忍饥挨饿地到了冬天。眼看腊月就要到了,老阿爹和老阿妈合计砍下山上的竹子,剥下山下棕树皮,用竹篾编成了马嘎拉框架,把棕树皮缝在了马嘎拉上。老阿妈让老阿爹把做好的马嘎拉挑到城里去卖,说:‘等卖得钱后,买些年货回来过年。’第二天天没亮,老阿爹就挑上担子出发了。他穿过了龙华山的密林,淌过了漾弓河的激流,终于来到了县城,他边走边叫卖。可是,他从南大街走到了北大街,再从北大街走回南大街,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买他的马嘎拉。太阳快要落山了,城里赶集的人渐渐散去,老阿爹失望极了,他只好挑着担子往回走。他走着走着天暗了下来,到了龙华山下,忽然刮起了大风,接着下起了大雨。为躲避风雨,老阿爹走进了一座寺庙,却发现寺庙屋顶的瓦片已经掉落,雨滴落在了佛像身上。见此情景,他顿生恻隐之心,忙着解开担子,把马嘎拉戴在每尊佛像头上。雨停了,老阿爹提上一根光扁担踏上了回家的路。当他推开家门时,老阿妈见他两手空空,猜想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老阿爹把一路上的经过告诉了她,老阿妈没有埋怨,还给予了赞赏和安慰。只是说:‘明天我们上山挖点山药根过年吧。’第二天天刚亮,老阿爹和老阿妈从一阵鞭炮声中惊醒,却发现自家的屋子已经变了样,屋子里还摆满了吃的用的和很多年货。老两口以为是做梦呢,但见到他们编的马嘎拉一顶不少地摆放在门前,老阿爹才明白,这是他做好事得到的回报。消息传开,村里人都来给老阿爹和老阿妈拜年,而他们则把马嘎拉送给了乡亲们。从此,马嘎拉不仅成为白族人家出行的雨具,还成为山乡农村寄托感情的信物。因此,在我们鹤庆有‘马嘎拉底下站好人’的俗语。”
谢老师的故事讲完了,我的心却无法平静,仍然沉浸在故事的情景当中。还真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让天下的好心人都能得到好报。
接着,谢老师转过话题对我们说:“刚才讲的不过是民间故事,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世间并没有什么神仙,幸福要靠诚实的劳动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但大家要记住,马嘎拉作为一种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是我们农耕文明的传家宝。”
听过马嘎拉的故事后,我便注意观察马嘎拉。只见那时只要是下雨天气,马嘎拉便“穿行”在大街小巷中,和我们跨过了纵横的水渠,踏过了泥泞的小路,走在稻花飘香的田野……
就因为马嘎拉伴随我度过了小学的岁月,长大的我对马嘎拉有着深厚的情感。是它情系着袅袅炊烟,家乡的日子才越过越甜。是它盼来了喜鹊登枝,城乡的道路才越走越宽。还真是“三月天飘下的桃花雨,马嘎拉送来了好情意。”村里的阿哥编着马嘎拉,唱出了风调雨顺,家乡的阿妹戴上马嘎拉,迎来了五谷丰登。
也正是马嘎拉隐藏着风蚀的沧桑和民俗风情,我为写作这篇怀旧的散文而行,来到鹤庆县辛屯农村,寻觅一顶马嘎拉。而表弟却用一句歇后语回答我:“马嘎拉已经是马嘎拉撮鱼——过(湿)时了,还到哪里能找得到它?”
物换星移,几度春秋。今天各地城乡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旧设施、旧农具已淘汰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和机械设备。在希望的田野上,城乡人民依靠科技进步、勤劳致富,收获幸福、庆贺丰收。
而那昔日的马嘎拉,永远是我田园诗中的不变的乡愁……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