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卫
每年的植树节,是绿化祖国、改善环境以造福子孙后代的日子。我国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历代古人为植树造林留下了众多的佳话。
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刚上任就大力提倡植树,并“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味遍城隅”。柳宗元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且,他还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并诙谐地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柳树成荫的思念之情,于是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和“公主柳”,如今已经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宋太祖赵匡胤也重视植树,他对种树能人往往格外器重,会免除其赋税以资鼓励。赵匡胤还将植树实绩与官员考核直接挂钩,凡植树实绩斐然者直接晋升一级。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好植树。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的侯城书院,有两株枝繁叶茂的柏树,距今已经700多年,这是文天祥少年时代在此读书时所栽。当时共种5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学友们不解其意,文天祥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后来,所种柏树成活后,倒栽的那棵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历代名人纷纷慕名前来瞻仰它的风姿。
宋代文豪苏东坡是个植树达人,他从少年起就喜欢植树,为此有诗写道:“我昔少年时,种树满山冈。”在任杭州通判期间,苏东坡组织人力在西湖中筑起一条南北贯通的长堤,并且在堤上植树种花,使西湖的风景如画一般美丽,时人称为“苏堤”,西湖的著名景点“苏堤春晓”也由此而来。
明代是植树工作多次得到推广的时期。朱元璋在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的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一项:“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他对善于利用空地植树的人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则要治罪。
晚清重臣左宗棠从小偏爱绿树,他在收复新疆时,所到之处都要动员湘军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树,称为道柳,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利行人遮凉。后来,人们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后,不禁赋诗称赞这一壮举:“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