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试论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 安永鸿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具有引发的突发性、目的的明确性、瞬间的聚众性、行为的破坏性、状态的失衡性等特征,按危害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笔者试着从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增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各方等方面作如下思考:

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发布信息

突发事件由于原本就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容易导致媒体和媒体主管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预后的评估,出现报道滞后,应对不力等情况。而在这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新媒体的快捷、高效、实时性强的特点,及时发布已掌握的事实和进展,进行不间断地播报。“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全城”。如今,自媒体发达,人人都是记者,款款社交软件都是媒体。很多缺乏新闻专业素养的自媒体和群众面对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猎奇性和追求点赞和“爆文”的心态,往往会在对事件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加上“合理想象”发布,歪曲事实真相,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干扰党委政府的正确施策,使得主流媒体真实、权威的声音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耗费巨大的精力来应对不实信息所导致的公众质疑,新闻发布会往往变成辟谣会。面对突发事件,主流媒体要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快字当头,不藏不掖,先入为主,实时跟进报道,主动做“揭盖子”的人,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突出一个“实”字,客观真实地还原事实真相

“塔西佗陷阱”是西方著名的定律,它直接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其主要的内核是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事件,虽屡次辟谣,事实真相也摆在公众面前,但红十字会经过此次事件后形象大打折扣。因此,真实地披露突发事件事实真相,不避重就轻,不唯长官意志,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信息公开原则,如实披露报道来获取公众的支持、理解、配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不危害国家主权和违背涉密规定前提下,依法依规披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媒体和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要察实情、说实话,还原事实真相,如实回应公众关切,对与事实有出入的应及时沟通,说明情况,取得理解,及时疏导社会情绪,而不是避重就轻、“甩锅”推责,“犹抱琵琶半遮面”“挤牙膏”式地回应公众关切,这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和透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有时还会反噬自身前期的努力,形成“塔西佗陷阱”。

突出一个“公”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突发事件的报道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考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面对突发事件,新闻从业人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眼于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浓墨重彩地报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群体和个人,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充分考虑不同受众人群的阅读需求、心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的特性做到分众传播,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突发事件的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公众极为关注的舆论热点、焦点事件,经过媒体报道极易形成二次热点,使焦点转移到政府和媒体身上,面对质疑要实事求是,要顺应公众关切,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信息公开工作。突发事件报道关乎社会稳定、政府现象和媒体公信,地方党报记者唯有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时化危为机,营造政府和人民同舟共济、共闯难关的舆论氛围,推动形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3-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1883.html 1 试论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