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启光
“报纸上就是这么写的。”“报纸上就是这么说的。”时至今日,虽然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不断加大,但白纸黑字的报纸期刊,仍然是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信赖的权威信息来源,依然保持着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因为,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经过多年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在内容的策划、采编、审发等方面,形成了成熟、规范的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厚的媒体传播经验,拥有新媒体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是信息真实,准确度高。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之前,都要经过严格把关,对信息收集、过滤、利用和发布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确保了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实性。二是社会责任较为明确。传统媒体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知识,能够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从而使得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权威性。但是,近年来受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传统媒体出现编校质量整体下滑的态势,长期积累形成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品牌优势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作为云南唯一藏区的地州市主流媒体,迪庆日报社认真审视融媒体发展规律,针对编校质量下滑的实际及时采取措施,并于2018年修改和完善相关采编流程制度,制定出台了《迪庆日报社报纸编校质量抽查差错认定细则》《迪庆日报社编校质量抽查制度》《迪庆日报社“三审三校”制度》,笔者作为以上制度的主要草拟和执行者,并基于多年的编辑积累和编校质量抽查经验,就地州市主流媒体编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如何提升编校质量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与看法。
一、编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责任心不强。2017年,咬文嚼字杂志社受国家语委委托,抽查了全国100家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文字差错均占总差错的50%左右。“即使”误为“既使”,“端详”误为“端祥”,“的”“地”“得”混用等错字、漏字、颠倒字等低级差错普遍存在,成为编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迪庆日报》编校质量抽查不合格版面的差错类型来看,也是低级差错占比最大。出现低级差错的主要原因在于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在编校过程中缺失责任心的强有力支撑,心态浮躁、工作马虎,导致没有用心比较、判断、查证,坐不住冷板凳、编校质量不高。
(二)专业功底不牢。字、词、句、拼音、标点、数字、称谓不规范等差错在差错质量抽查中占比最大。如:“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某某”误为“迪庆州人大主任李某某”“共青团迪庆州委”误为“迪庆州共青团委”等差错,体现出编校人员政治、历史、文化、语言、科技等知识和事实判断能力不强,刊载论文一级标题题序带括号等,版式、格式、标题字号等规范把握存在漏洞。编校工作是既博杂又专精的硬功夫,编校人员应该具有好疑、勤查、善辨、慎断工作习惯,用心积累知识和经验,一步步打好专业基础,才能在关键时刻看出问题、辨别是非、查漏补缺、判断对错。
(三)工匠精神不够。抽查不合格的版面,除低级差错普遍存在外,知识性差错、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杂糅等语法错误的隐患也较大。编校工作是一件“为人做嫁衣”、精雕细琢的差事,源自不为人知的付出。一个优秀的经得起推敲的版面不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而是投入编辑大量精力,综合运用积累的知识、火眼金睛的眼力,靠用心、用情一字一句推敲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稿件、一个高质量的版面、一本高质量的期刊都体现着编校人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原稿质量下降。新媒体的加速推进,原稿创作门槛不断降低,深入一线、接地气、高质量的稿件越来越少,特别是通讯员来稿网络抄袭、复制粘贴、简报改写的稿件越来越多,给编校工作带来新挑战。有的记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水平有限,所采写稿件像鸡肋,弃之可惜(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食之无味(采写不到位)难以达到编辑要求;有的稿件文本质量太差,形近错、同音错、语法错、时间地名错俯拾皆是,尽管编辑一改再改,差错仍然像埋设的地雷一样防不胜防,在源头上就埋下质量隐患。
(五)“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从编校差错来看,有的差错看起来简单可笑、有的差错文题不符、有的差错图片缺失说明,却从审校人员眼皮下一路过关,说明审校人把关不严,“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二、如何提高编校质量
(一)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在融媒体改革中,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报纸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是提高编校质量的前提。再成熟、再有经验的编辑,意识一旦放松,同样会出差错。精品之精、力作之力在于质量,质量建设没有止境,只有编审人员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用更严的尺子衡量自己编校的稿件,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用更灵活的方式编排自己的版面,用更高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才能杜绝低级差错,守住质量底线,保住传统媒体应有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加强编校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随着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编校这个传统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在编校过程中,对信息的筛选、文章的修改、版面的编排都需要专业眼光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编校人员认真学习政策、标准、规范,大量涉猎、积累专业领域内的常识、知识,用心搜集、分析各种差错案例,养成一点一滴积累、逐字逐句辨别的编校习惯,练就过人的基本功,补足短板,强化根基,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素养,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和境界。同时,单位要持续抓好编校人员学习培训工程,既培训专业知识,也培训方式方法,既抓基础性培训,也抓深度培训、重点与难点培训,以有效实用的培训带动交流、强化学习,促进学用相长,把学习培训作为把握新要求、应对新难题、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抓手,把学习培训打造成促进编辑成长、单位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三)提高内容供给质量。在编校过程中,要把提升编校质量的关口前移到内容采用上。编辑要结合版面用稿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用、有所不用的选稿用稿机制,宁缺毋滥,严格把好稿件质量关,准确甄别稿件价值,做到绝不放过一篇有较好新闻价值的稿件,也绝不采用一篇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对于不符合报道要求、写作质量差、问题较多、新闻价值低、没有实际宣传效益的来稿要果断坚决淘汰、撤销,最大限度从源头上排雷,堵住编校质量漏洞。
(四)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基本制度,一旦“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将会严重影响内容导向和出版质量。出版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三审三校”制度,严格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切实排查风险隐患。一是要严格履行“三审”。在内容编辑环节应履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三道程序,细化和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对稿件的内容的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把关。二是认真执行“三校”。所有稿件都应由校对人员负责校对,对重大选题、重要版面相应增加校次,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校对准确无误。三是严把人员资质要求,资质是反映一个专业人员工作经历、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有效依据,审校人员资质必须符合上级新闻出版部门的相关要求,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编校的水平和质量。四是创新方式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编审方式方法,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质量管理。同时,要充分借鉴兄弟报社的好经验、好模式,灵活运用互校、互检、印前质检、印后专项检查等方式,运用社会效益考核、质量奖惩措施,不断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重视编校质量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