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徐宝珊:一门三英烈 声名永流芳

徐宝珊,1908年出生于山东博平(现为茌平)。他是家中兄长,下有六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少时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后因父亲有病辍学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博平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徐宝珊被推选为联庄会会长,率领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7年10月,徐宝珊组建抗日武装。后被编入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所部第32支队第2团,徐宝珊任营长。

1938年,徐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兼任博平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对外称“博东行署主任”。同年2月,所部扩编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7团,任团长。为解决部队给养和军属困难,毅然决定将家中积存的粮食拿出来充作军粮。

1940年6月,徐宝珊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8旅24团团长。所部整编后,即开赴冀南地区。按照冀南军区部署,8月20日,徐宝珊率部投入百团大战。因在百团大战中战功卓著,第24团被授予“模范战斗团”称号。

1941年7月,徐宝珊作为代表出席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会后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2年5月中旬,日军为了消灭活动在太行区的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领导机关,出动万余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25日,徐宝珊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突围战斗中牺牲,时年34岁。

徐宝珊和三弟徐宝璧、五弟徐宝珍三兄弟都牺牲在抗日战争中。1947年,中共博平县委在徐家河口召开追悼会。有人写了一副挽联寄托对徐家三英烈的缅怀之情:“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4-0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2253.html 1 徐宝珊:一门三英烈 声名永流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