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把这个节气写得悲戚、忧伤。但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清明似乎总是阳光明媚的。
清明上坟祭祖,是家族的一件大事。在村庄里,我们家族聚集而居,祖先去世后便埋葬在家族的坟山里。坟山离村庄数里之遥,因庄稼人农活忙,平时疏于管理,看上去藤蔓丛生、寒酸简陋。只有每年清明,坟山才被打扫得焕然一新。
清明前后,先由家族的长者选定一个阳光晴好的上坟日子,各家再准备祭扫的物品。上坟之日,各家的青壮男子、孩子聚在村口,足有三四十人。大家背着锅碗、香纸、柴火、肉食、茶酒,有说有笑地走出村庄。一路上青草绿满山坡,红花开遍大地,一切皆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们家族的坟山并不惹眼,也没有特别的标志。它不过是一脉群山中的一片黄土,上面躺着一些丘陵似的土堆,在寒烟荒草中起起伏伏。到达坟山,大家先把藤蔓、杂草清理干净,再把坟前松动的土培实。那些坟茔简陋得很,几块石板搭成的墓门,上面连主人的名字都没有,更何谈他们一生的事略。我们只能跟随父辈的记忆,粗略地知道每座坟主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平凡如蝼蚁的一生。
坟山打扫一新后,大家取出肉食、茶酒摆放在坟前,点过香烧了纸后,又把裹着纸屑的柳条插在坟上,然后每个人轮番在坟前三跪九拜。这时,大家都是静穆而庄重的,没人言语,只有风的声音穿透古今。跪拜完后,大人们找片空地,用石头垒灶生火。锅里的肉食皆已煮熟,只需热一下便可美餐一顿。小孩们还沉浸在追逐嬉闹的风里呢,浓郁的肉香已经飘进了他们鼻孔。此时,日已偏西,远处的炊烟悄悄勾起人们回家的意念。
外出求学后,我再没参加过清明上坟祭祖的仪式。而我的父辈们却在年复一年的流逝中始终如一。这种仪式,已经渐渐被年轻一代所遗弃,但对父辈们而言,他们坚守的是对祖先的敬畏和思念,对天道人伦的礼敬。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