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金沙江畔de“蜂”韵

横断山区金沙江沿岸的村寨。

次仁尼玛家养蜜蜂的崩科。

崩科内的蜂巢。

挖空枯木做成的蜂桶。

一扇扇蜂巢美轮美奂。

蜂蜜。

■百姓故事

★ 温美华 文/图

开春后,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当清晨第一缕朝阳从山间升起,一束束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次仁尼玛家的藏桌上,木碗里刚添的酥油茶正冒着热气,几只小蜜蜂煽动着翅膀,轻盈地落在茶盘上的蜜巢上,它们猛咂起小嘴,一个劲地飞快舔食蜂蜜。主人家不动声色,像是懂得蜜蜂的心事似的。几分钟后,见蜜蜂吮食得差不多了,才轻轻挥一下衣袖。蜜蜂也不贪婪,在屋里盘旋顷刻后,又嗡嗡作声翕动着翅膀赶紧飞走了。

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之后,由于海陆变迁,亚热带、热带气候南移,耐旱的仙人掌、毛桃、荞麦、白刺都找到了理想的生长地,蜜蜂也随之南迁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居住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沿岸的许多村寨就像镶嵌在大山里的补丁一样,在荒凉的群山中兀自点缀一丝绿意。村民很早就会养蜂,几乎是家家养蜂,户户产蜜。

次仁尼玛是一位养蜂人,他深谙蜜蜂的属性。说起养蜂,他自有一套方法。养蜂,寻找蜂源很关键,方式也很出奇。寻蜂要择准时机,一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自备一点蜂蜜和类似食品红的颜料,就开始到茫茫群山里寻找蜜蜂了,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每一次都满载而归。

在昆虫界,蜜蜂的嗅觉和方向感出了名的灵敏,能出其左右者寥寥。在幽静的森林里,寻蜂人散放的蜂蜜香气四溢,蜜蜂能在很远的地方就嗅到这诱人的香味。仔细辨别出方位后,它们便会飞速赶来食蜜,这时,寻蜜人只需要在蜜蜂食蜜时把鲜艳的食品红洒在它们身上,蜜蜂饱餐一顿后很快就会飞回蜂巢,吸引更多的同伴前来采蜜。寻蜂人就坐在原地守候,如果穿上“红色衣裳”的蜜蜂很快飞回,说明蜂巢不远,就在近处;若是要等蜜蜂很久才飞回,就知道蜂巢建在较远的地方了。寻蜂人会根据蜜蜂带来的信息,循着它们飞来飞去的路线寻找到蜂巢。

蜂巢通常建在大树丫上,寻蜂人戴着手套、背着背篼攀上树丫,把蜂巢悉数采进背篼,用衣物封盖后整体背回家,再把蜜蜂们搬到挖空枯木做成的桶里,让它们在这里安营扎寨,酿造蜂蜜。

金沙江畔荆棘丛生的荒野是蜜蜂自由翱翔的乐园。春天毛桃、荞麦、白刺等植物相继绽开花朵时,蜜蜂就开始忙碌,直到花谢。蜜蜂们似乎通晓整个花事,花开期间,成群的蜜蜂在花朵上恣意飞舞。它们把花粉一点一点采回蜂桶,往返奔波,从不怠慢,赶在花期结束前把蜜采够,储备越冬的食粮。

蜜蜂还是建造“房屋”的杰出工匠,那一扇扇美轮美奂的蜂巢均匀排布,孕育蜂蛹和储存蜂蜜的小房间规则整齐。蜜蜂采蜜回家,秩序井然地爬在蜂桶的小孔门前排队进巢,先出后进,无论有多少蜜蜂,他们也不会遇到“交通堵塞”。

在一个四面被绿树环绕的菜园边,花香扑鼻。次仁尼玛正忙着给蜜蜂分笼。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蜂笼里也容不下两个“蜂王”。在养蜂人眼中,“蜂王”是能听明白人的语言的小精灵,得精心伺候着。次仁尼玛边追赶蜜蜂,边向它们抛扔沙土或水,同时嘴里还念叨着:“请蜂王不要飞到遥远的地方,就在此安家落户吧。”这招还真奏效,想要飞走的“蜂王”在慌乱中迷失了方向,带着蜂群就近紧急降落。眼看蜂群落在了一棵毛桃树上,次仁尼玛连忙拿来背篼和旧衣服往树上一扣,用绳子紧紧绑住固定。然后爬上梯子,用竹刷把轻轻地把蜜蜂向背篼里面“扫”,可蜜蜂们很“犟”,扫进去又飞出来,怎么也扫不净。

次仁尼玛自有妙招,他早料到蜜蜂的“不情不愿”是有原因的。这时,他拿来蜂蜜,在背篼上面抹了薄薄的一层,不一会儿,蜜蜂便纷纷“中招”,一只又一只飞到背篼里开始吮食。次仁尼玛足足守候了一个下午,才把蜂群打理好。随后他找来黏性最好的新鲜牛粪抹在盖子和桶的结合部,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孔为蜜蜂开启一扇通往外界的门。

艺高人胆大!次仁尼玛家居然还在一个存放粮食的崩科(藏语意为小木屋)里养起了蜜蜂,偌大的一个房间里,天花板上黑压压地悬挂着硕大的蜂巢,蜜蜂密密麻麻地粘在上面,严阵以待。当地人专门给它取名叫“崩仲”(藏语意为仓库里产的蜜)。

秋季是采割蜂蜜的最佳时节,在黄昏时段,用柏树枝条熏烟驱赶蜜蜂,然后用刀慢慢切割结满蜜的蜂巢。养蜂人的割蜜技艺大都炉火纯青,既不能伤及蜂蛹,同时也要给桶内的蜜蜂以及蜂蛹留足一冬的食粮,好让它们继续繁衍。取完蜜还要把蜂桶内的杂物打扫干净。

羊肚是盛装蜂蜜的好器物。秋末,牛羊膘肥体壮,出栏的牲畜就赶在这个季节宰杀。把羊肚洗净,将蜂蜜装在其中,把口子扎紧,蜂蜜和蜂蜡会在羊肚内自然分解。这算得上是古色古香最具特色的包装了,也是当地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绝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4-1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2466.html 1 金沙江畔de“蜂”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