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金贤
那一年,我刚考上大学,可是家里连学费都凑不够。在走投无路窘境中,我意外得到了一笔助学金。
去办手续的那天,我和父亲早早赶上了乡里通往县城的第一班客车。太阳刚升起来,照在草叶的露珠上发出透亮的光。父亲凝重的脸像放入开水中的茶叶缓缓舒展开来,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偌大的县城,人生地不熟,我和父亲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目的地。那位负责办手续的大姐给我们泡了茶,让我们坐下来休息。她递给我几张表,告诉我怎么填。拿起笔的瞬间,我双手竟然颤抖了。我仿佛听到心脏噗通跳动的声音,一切恍如一个甜蜜的梦境。
她似乎看到了我的窘状,安慰我说:“别紧张嘛。”我定了定神,捏紧了笔。手续并不复杂,按照她的指示,我很快填完了表。临别时,她对我说:“有了这笔助学金,你读大学就不成问题了。钱会打到学校,希望你珍惜这个机会,好好读书。”我看到她慈眉善目的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我父亲蜡黄的脸微微泛红,眼眶里有泪水,看上去有些激动。他清瘦的身体弯得很低,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你们。”我弯腰鞠了个躬,把父亲拉起来,算是告别。
一个月后,我怀揣梦想,走进了我的大学。在深深感恩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每次放假回村里,看到那些在山路上奔跑的浑身脏兮兮的孩子,他们的皮肉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他们矮小谦卑、不善言辞,如大地上踽踽爬行的蚂蚁,但眼神清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仿佛看到自己少年时的样子。
我给他们讲读书的意义。告诉他们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吃饱穿暖,看到新的世界;只有强大自己,才有力量去帮助别人。他们张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大人们渐渐明白,在贫困的山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那些孩子,或许他们真的听懂了我的话,又或许是大人要求他们以我为榜样。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年单衣薄鞋、忍冻受饿,在年复一年的磨砺中走进了大学。在我的不足40户人家的小村庄,走出了16个大学生,还有一些人正在读高中。这对于世代闭塞落后的山村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在人生的暗夜中,很多人为我点亮了心灯,我的父亲,还有那位只有过数面之缘的大姐以及很多我不知道名姓的人。这些为我的一生点亮心灯的人,他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