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20年6月12日第四版)
相传在很久以前,藏王派大臣伦布噶尔到汉地迎娶公主加萨翁妞,伦布噶尔用他出众的聪明才智代表藏王在汉地王宫中与其他各国的求亲代表展开了激烈的比赛,终于得到汉王和公主本人同意,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伦布噶尔的迎亲队伍和加萨翁妞公主带着的大队随行人马从遥远的汉地向拉萨进发。加萨翁妞是汉地最美丽的公主,而伦布噶尔则是藏地最聪明智慧的大臣,两人早在汉地王宫期间就暗生互慕之情,加之漫长、艰辛、枯燥的旅途,使得二人渐生恋情。两人知道,公主进入藏王府后,断难再续情缘,于是一路故意放缓行程,至队伍进入藏区时(现今德钦还流传着许多加萨翁妞进藏的故事,有好多地名都与这些故事有关),公主终于生下一子。对于伦布噶尔和加萨翁妞来说,这是大逆不道之事,断然不敢公开。于是在祭拜各路神灵后,将婴儿放置在一个木槽里,放入金沙江中,任由飘流。多年以后,被金沙江下游纳西族人拾弃的婴儿长大成人,并成为了纳西族人的头领。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发誓要占领藏地,以解遗弃之仇。所以他发动了向藏区扩张的军事行动,并在所到之处筑建碉楼。相传这些碉楼都是纳西王带兵一夜之间筑建而成的。这个藏人和汉人结合所生,又被遗弃的纳西国王被藏族人称为纳西王斯那绕登。人们将这些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土碉楼称作“纽迥”,“纽”即藏语的纳西,“迥”指墙。
说起纳西木天王,德钦县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据《木氏宦谱》记载,相传木氏始祖称爷爷,原为西域蒙古人,宋徽宗年间从昆仑山中乘香木顺江而至。有丽江土头人因其容貌苍古离奇、举止安详镇静,心甚异,遂招为婿,并成为一方头目。时有年乐年保为大将军,见爷爷之子阿琮生而奇异过人,遂抚以为嗣,袭大将军之职。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宪宗命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阿琮之子阿良迎兵于剌巴江口,赐赉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为察罕章管民官,赐地名云丽江郡,破巨津州生擒叛贼功升察罕章宣抚司。至第七世阿得时,任通州知府,后复升改丽江宣抚司副使;洪武十五年(1383年),宋军南下,克服大理等处,阿得摔众首先归附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等处。明太祖洪武帝钦赐以木姓,移行总兵颖国公傅;洪武十六年(1384年)九月赴京进贡朝觐,太祖嘉其伟功,授诰命一道,任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防固石门镇,击番鞑。此后,木土司、木天王之名始出。此后木氏共历二十四世,由爷爷为第一世至木氏二十四世土司木钟继兄职四十余日,于雍正元年(1723年),由总督部院以“木兴在日,居官贪虐,土人至今控告不已,木钟在地方声名不好”之由,改土归流,并以“兴崇两任,亏空公项万有余金,现在严追”之名,没收房屋田产。虽然两年后木钟死后被追认为正六品承德郎,但其子木德再也未能承袭知府之职。叱咤滇西政坛数百年的木氏政权终于落下帷幕。
木氏自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授官阿良至改雍正改土归流,掌权丽江470年;自明太祖洪武帝予阿得赐姓木,并授予世袭丽江知府,承袭土司340年;自木定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占德钦境,统治德钦215年。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木氏土司第十三世土司阿牙阿秋袭土司之职,阿秋官讳木定,字静之。木定袭职后,将领土扩张的目标瞄向了澜沧江流域的藏区,“明正德三年(1508年)得胜你那从仲寨(今茨中村)、天龙寨,四年(1509年)得胜阿得酋(今德钦县城所在地)等处。正德十二年(1517年), 得胜你那各娘剌红寨(今云岭果念村)。正德十四年(1519年)你那阿陶村(今阿东村)等处得胜。嘉靖四年(1526年)得胜你那欠保五村(今佛山江坡村)剌加失村(今佛山乡政府所在地)。明嘉靖五年(1527年),又得胜你那必鲁各寨(今佛山必永贡村)、盐井那胜寨(今西藏盐井乡)。” 从此,德钦各地从属云南丽江府木氏土司管辖(在吴三桂坐镇云南期间,曾将德钦划归西藏管辖)。
传说纳西王斯那绕登其人为第十九世木氏土司木增。木增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法名“噶玛米庞才旺斯那绕登”,意为噶玛噶举派无敌福寿永固者。从木氏第十三世土司木定开始,木氏家族逐渐皈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在所辖藏区广修噶举派寺院,这一举措对治理人心、稳定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三世木氏土司木得像(《木氏宦谱》) 木增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做了两件事: 其一为花费一万多两白银在大理宾川鸡足山的满月山上建造了宏大精丽的悉檀寺,成为这座佛教名山的最大施主;其二是花费巨资刻印藏文大藏经《甘珠尔》, 该工程从1614年持续至1623年,历时九年。《甘珠尔》 刻成后,木增将这套煌煌巨作的开印样本送给了拉萨大昭寺。而木制刻板极可能被收藏于小中甸草原十世大宝法王曲英多杰夏季道场康萨林。1698年,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达尔杰博索克图汗挥师攻占建塘草原,把《甘珠尔》刻板驮往格鲁派寺院理塘大寺,所以后人又将这部《甘珠尔》称作“丽江——理塘版”《甘珠尔》。由此,木增在藏区名噪一时,“纳西王斯那绕登”之名也就成了藏区对木氏土司的统称。
回头来说碉楼的事,纵观纳西木氏土司的发展轨迹和有据可考的文物遗迹,没有发现除了藏族世居地外的其他木氏统治地区有碉楼,而且在纳西族历史文化中也没有发现有土夯筑墙的建筑技艺, 因此民间传说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的土碉楼为木氏土司所筑的说法不太可靠。再从《木氏宦谱》看木土司在德钦地区的军事扩张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年)得胜你那从仲寨(今茨中村)、天龙寨,四年(1509年)得胜阿得酋(今德钦县城所在地)等处。正德十四年(1519年)你那阿陶村(今阿东村)等处得胜。嘉靖四年(1526年)得胜你那欠保五村(今佛山江坡村)剌加失村(今佛山乡政府所在地)。明嘉靖五年(1527年),又得胜你那必鲁各寨(今佛山必永贡村)、盐井那胜寨(今西藏盐井乡)。”澜沧江一线地势险峻,人口稀少,木氏进军之时不可能有大规模军队的阻击,而茨中距德钦仅两日行程,占据时间相隔一年;德钦距阿东半日路程,却在十年之后才从德钦进占到阿东;阿东到江坡和佛山乡政府所在地也就一天左右的路程,相隔七年之后才进占,由此说明木氏在澜沧江流域的藏族地区用兵绝对不是大规模,而是小股作战, 所以木氏土司带兵一夜筑起高碉的传说也不可靠。
有人说,这些土碉是用于军事用途,或说做烽火台、瞭望台、防御碉堡之用。烽火台一般都是在相对绵长的军事防线上布置的,用于应急通知,而这种防线都是只有在比较重要的军事要塞或特殊的军事对峙时才能发挥作用。纵观德钦已知历史,未曾出现过上述情形,再加上烽火台就是以浓烟传情,在崇山峻岭之中专门修建具有建筑难度且分布密度较高的碉楼来放烟也没这个必要,所以这些土碉楼作为烽火台的可能性不大。再来说瞭望台,瞭望台通常是在平原地区为了开阔视野建的高台以作瞭望之用。而在山岭深处,专门搭高台建碉楼以作瞭望之用的作用好像不太大,就算稍有作用,这个成本也不合算。防御碉堡的说法看上去较为可信。我们从小在各种抗日剧中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建在据点中的碉楼,那些碉楼跟我们所说的土碉楼样子很像,可是我们说的毕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事。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有了枪支,可以进行远距离射击,利用碉堡内小的射击口可以有效阻击从远处进攻的敌人。但是这些土碉产生的年代是早于抗日战争时期几百年的冷兵器时代,那时是没有可以进行远距离阻击的枪支的。
我对这些土碉楼做过细致的实地勘察。这些碉楼内部大部分成正方形,也有少量是长宽接近的长方形,内径基本在5米至7米之间,见过最高的残墙约有25米、13层,底层层高稍高些,约有2.5米,越往上,层高稍有降低。每层四角的两面墙体上有小圆洞,看似是筑墙之时用于放置横板支撑杆的,有些圆洞穿透墙体,非常像用于射击的枪眼。墙体非常厚,底层墙体厚度达1.5米以上,底层有门洞,未发现有窗洞,也未发现有盖顶的痕迹(也可能是完全坍塌后看不到痕迹)和有遗留椽柱。这些碉楼内部空间狭窄,若是用作防御,无异于作茧自缚,只要敌人守住门口三天,你就只能乖乖出来投降。再说碉楼如果因战争而建,那就是说有碉楼的地方比没有碉楼的地方战争多,这显然与历史记载和目前掌握的历史信息不符。那么,这些碉楼是什么人所建?人们建碉楼的初衷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碉楼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德钦当地人对此也没有太多记忆。那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地方的碉楼是个什么情况,人们对它们又有什么说法。
从各种信息看,碉楼的种类和类型十分丰富,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分为石碉和土碉;从外观 造型来看,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十三角等;按照功能的差别,可分为家碉、 寨碉、战碉、经堂碉等;还有按一些地方的说法还有公碉、母碉、阴阳碉(风水碉)、姊妹碉、房 中碉等。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