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庆
(上接2020年6月19日第四版)
三、环境描写富有特色。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通过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显示人物性格,是小说惯用的手法。优秀的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同时赋予他的人物以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绘出一幅幅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社会风俗和自然风景画面,使读者一想起某个人物,就自然联想起他所生活的环境。茅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看完《茶》这部长篇小说,除了主要人物的刻划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以外,最难以望怀的就是环境描写了。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抓住客观环境的特征,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浓郁的香格里拉风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先看自然环境描写:
这是高山下的湖泊——碧塔海!湖水比天空还蓝,每年五月——也就是这个时候,湖周围的杜鹃树上纷纷向湖水里落下花瓣,那一圈黄、红、粉白、淡紫等各色鲜嫩的花瓣就像给清澈的蓝色眼睛四周镶上了多彩的宝石,阳光下,分外迷人。
东方发白,群山后游行的云块渐被玫瑰色的朝霞浸染,湖畔的白桦林絮絮私语,杜鹃花频频点头,多情的水鸭穿过雾层,直冲向湖面,戏逗起一圈圈亮晶晶的波纹,躲在野梨树里的猫头鹰,早已敏感地察觉到黎明正在来到,它在为这消逝的夜景而感叹,就“咕——呱”叫了几声,划破了五月草原晨空的寂静。
他俩渐渐同碧塔岛平齐了。朦胧中,只见岛的四周,围满了娇艳的花朵,里面更是万紫千红。群花上散列着一片乖巧的小桦林,就像是许多小伙子在花丛中戏玩似的,头上还覆盖着一簇簇野梨树,好像避风遮雨的伞;上面耸立着千姿百态的罗汉松和马尾松,那威武的神态,就像是大寺里的四大金刚一样。上面还有直挺冲天的云杉树,像一个个巨人,伸展开许多条臂膀,有的插入湖心,就像大寺里的千手佛似的,——又像是绿色的仙岛神,正伸开无数只手臂,向他俩来召唤呢!
一轮明月,高挂在广漠的夜空,银色的月光把绿色的草浪、白土城堡和大寺的金顶都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辉……
再来看社会环境描写:
自结塘城到专区所在地——丽江,是三百六十华里的驿道,要翻过四千多公尺高的大雪山,越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最迷人的还是杜鹃醉鱼,湖中有一种双唇裂腹细鳞鱼,肥嫩味美,非常珍贵;每当花瓣飘飞在湖面上时,这种鱼就会欢跃地跳起来扑到花瓣上,尽情地徜徉、吮吸,但,很快就被醉倒了,在湖面上一个个翻出白肚皮。每逢这时,狡猾的老熊就会趁月色清明的时分,下山来到碧塔海里捞醉鱼吃。
我们云南的茶主要是靠滇南佛海一带的茶山供应,那里的茶树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93师砍烧了大部分,现在新栽的茶树还要两三年才能摘下新茶,而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提高,现在连库存的茶都吃了,说老实话,目前汉族地区确实做到了限购,但对边茶的供应,尤其是对我们藏族地区的供应,还是要保证的。我们藏族史书上说:“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因此,“茶”就是生命依赖的粮食,不能断了粮呀!
对于藏民生活场面的描写,作者更是别出心裁,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当时在当地流传的民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对于刻划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草原又回归宁静了。静得只有桦树的低语和他的呼吸声交响着,他舒适得如同躺在她的怀中,摸摸胸前一包为她挑选的头饰,想着明天这时她就会打扮成仙女了,不由得欣慰地闭上了笑眼,哼着一首心底的歌——
你那甜美的脸蛋啊,
赛过大寺里的观世音!
你那红晕晕的笑脸啊,
比那初升的骄阳还娇艳;
你那浓黑的眉毛啊,
恰似雪山上两排并列的云杉;
圆亮的眼睛就像碧塔湖,
碧塔仙岛就是你的眼珠。
你那略高的鼻子啊,
如同山梁上秀丽的白桦林;
滑润的两腮啊,
活像桦林两侧的茶花山;
你那翘嘴唇里飞出的歌声多美妙啊,
她是醉我肤体、魂魄的天生泉!
当明月隐没到白桦林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鸡鸣声,他们尽情地唱舞了最后一支令人难忘的歌,渐渐有人散开了,他们还要到白桦林里对唱情歌,割发相送和私订终身……此刻,志愿驮茶队的三对情侣,也相互搂抱着进了白桦林。小王和洛娃手挽着手羡慕地看着他们,好像感到银色的桦树杆已为他们闪开了道路;路旁带着露珠的山茶花和杜鹃花正在频频含笑施礼,并向他们散射着芳香;那微微的凉风仿佛自然地传送着桦叶祝福般的低语:“扎西德勒!”
当然,《茶》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篇幅关系,这里就不详加叙述了。下面就《茶》的不足之处谈几点浅见。
一、主题开掘力度不足,只是一般化地表现了藏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心和人民政府如何关心、帮助边疆群众,缺乏现代意识和思想深度,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觉,与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存在一定距离。
二、从结构和容量上来说,《茶》的字数超过了10万字,但没有具备长篇小说的特点。关于长篇小说的定义,《小说大词典》是这么说的:“长篇小说是篇幅最长、容量最大的大型叙事作品。它能够多方面地描绘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细致地展开波澜壮阔的生活事件,具体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详尽地叙述一个人、几个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历;除有一个正主题之外,常常还有若干副主题;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往往构成典型人物的画廊;情节特别生动丰富,曲折复杂,有主线和从属于主线的一条或几条副线,主副线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其结构复杂,除单线型结构外,更多的采用复线型结构、网状结构;在篇章组织上有的分为若干章、部、卷、集。优秀的长篇小说被视为历史的巨幅画卷、反映生活的‘史诗’。”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茶》的情节简单,线索单一,它只是选取了藏区缺茶、人民政府设法予以解决这一事件,构成一个中心情节,人物关系大都围绕中心情节展开,这正是中篇小说的特点。
三、茅盾说:“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从《茶》的情况来看,总的感觉是“平”了一些,少了“错综变化,迂回曲折”。在“运茶、保茶、送茶”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大的挫折。敌人的阴谋都是一出笼就胎死腹中,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损失。敌人都是“脓包”,我们的胜利来得太容易,小说就失去了看点,无法做到引人入胜。本来擒获匪首康司拉垮是小说的高潮,应该浓墨重彩,着意渲染,结果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实在可惜。
四、前面说过,作者对小说主人公泽仁顶珠的刻划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比较而言,反面人物康司拉垮的形象就显得淡薄,好像得了“软骨症”,没法站立起来。照作者的描述,康司拉垮是旺阶千总的卫队长,心狠手毒,狡诈阴险,是我们的主要对手。可是等看完小说,我们发现,这个“反一号”不仅出场次数不多,而且乖得像一只小绵羊,缩头缩脑根本没有什么作为;这样一来,我们的英雄也大打折扣,失去了用武之地。
总而言之,《茶》是一篇基础不错的小说,但还有修改的余地。这里,我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一、干脆压缩成中篇,减少人物和不必要的细节,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的变化中展现立体感和历史感;二、或加大篇幅,扩大容量,按照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要具体展示历史时代背景,安排好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增加悬念和冲突,结构曲折多变,手法灵活多样,人物描写须有历史的纵深感,并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争取以新的姿态和面目出现,成为继《尘埃落地》和《水乳大地》之后又一部藏族题材的优秀作品。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