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拉河柱村焕发精气神奔上好光景

●人民日报记者 李茂颖

维西县拉保和镇河柱村老鸦树村民小组,几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落。近年来,当地聚焦村级交通、农村基础设施、危房改造等关键环节,村居环境焕然一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引入相关产业助力村民脱贫增收。截至今年6月底,老鸦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发钱了!领钱了!”村民喜悦的声音像一股春风,吹到每个人的心里……

10月17日,这是拉河柱村老鸦树村民小组脱贫后迎来的第一个国家扶贫日,也是他们参加糯山药育苗种植第一次集体经济分红的日子。

很难想象,这个离县城仅有3公里的村寨,就在几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落,全组85户347人,在201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59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8户235人。截至今年6月底,老鸦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增长到现在的11100元,成为维西县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村民小组之一。

生态种植 助力增收

“勤勤快快,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村口,记者正巧碰上卖菜归来的傈僳族汉子李继华,收获颇丰的他,脸上挂满笑容。

每天清晨5点,李继华和儿子就载着一整车新鲜蔬菜从村子出发。从老鸦树到维西县城的公路上,全是像李继华家一样运送蔬菜的小货车和三轮摩托车。

由于区位优势好,离县城近,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老鸦树是发展生态种植的绝佳之地。2012年,村里投入上百万元,建了183个大棚,能覆盖村里农户50户。可由于没有种植技术和生产意识,大棚建成后,硬是闲置了3年。

2016年,政府引进当地龙头企业亨哈公司,以向村民租赁经营方式,开始种植蔬菜。2018年,老鸦树投入205万元,建成了28公顷露天蔬菜基地,发展了糯山药、大葱、大白菜、百合等6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业。

拉河柱村驻村第一书记钱俊华掰着指头算起了账:过去村民种植玉米,一公顷的毛收入是12000元,而露天蔬菜和大棚蔬菜的一公顷产值是传统种植收益的10倍。摇身一变,老鸦树成为维西当地的生态“菜篮子”。

“勤勤快快,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李继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天一早他将新鲜蔬菜拉到农贸市场售卖,然后回到村里的蔬菜基地继续干活,儿子、儿媳打工、养殖,晚上还要忙着采摘清洗第二天售卖的蔬菜……李继华一家人的日子,忙碌而欢快。

屋前屋后 美化亮化

“投工投劳,村居环境变更美”

一说起老鸦树,几年前,人们的印象还是这样的:进村道路旁堆满垃圾,柴草垛挤在院里,粪堆气味扑鼻,脏水往门口一倒,谁家都干净不起来……如今,一走进老鸦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入户,水泥青瓦的村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过去住的是土基房、木楞房,晴天怕火,雨天怕漏,一到刮风下雨,就担心得不行。连住都是个问题,谁还想得到打扫?”回忆起老房子,李继华不停倒苦水。再看现在李继华的新房子,屋外是果园菜园,院内是鲜花点缀,家里装修整洁、家具摆得整整齐齐;屋内屋外,亮化、美化,一样也没落下……

老鸦树地处高半山区,平均海拔2500米,尽管离县城很近,却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通往外边。在李继华的记忆里,那时候,全村没有一寸硬化的路面,“那路,根本走不成”。

“投工投劳,村居环境变更美。”走在村里的硬化路上,钱俊华向记者介绍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政府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村级房屋改造,硬化进组道路,完善田间管网,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晚上村里也亮堂堂的,村民有时候就在路灯下干活。”钱俊华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夜间走访时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其中有张照片:村民正在洗菜、装菜,看到钱俊华走来,笑得乐呵呵的。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12-1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7512.html 1 拉河柱村焕发精气神奔上好光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