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鱼 的 故 事

○王贵宏

因居住山中,有人或许会说,你那里河小湖少,怎会有太多的鱼,即使有,也无非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鱼。其实,小兴安岭的河流湖泊之中,鱼的种类不仅不少,还有许多特殊的鱼。

会飞的青鳞子鱼

在小兴安岭北坡,库尔滨河与乌云河中的鱼比较多。有一种叫青鳞子的鱼,鱼鳞青白,肉质细嫩鲜美,如果清炖,不必添加过多调料,只放些盐就十分鲜香。青鳞子鱼就是铜罗鱼,它是三花五罗名鱼中的一种,这种鱼对水质十分挑剔,若河水被污染,很快便迁移得无影无踪。

青鳞子鱼有个特性,不喜在稳水中生活,颇乐于在湍急处追波逐浪,不爱单独游荡,总是结队一起奋进。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像是被上游的一个目标牵引,极少歇息,从冰雪消融到夏花怒放,一直不停地昼夜逆水而行。有时达到几乎令所有的鱼都望而却步的瀑布底下,也不气馁,尽管瀑水泄落时又陡又急,石块锋利凸起,也敢一次次顽强地从水中跃出,飞身顶着有可能使它们遍体鳞伤的急流而上,有的还真的跳过了那令人无法想象的“龙门”。

好鱼难捕,钓青鳞子鱼极其不易,它不吃死食,只吃岸边树上跌落水中的飞蛾和毛毛虫等。高明的钓者便聪慧地制做出一种无需钓饵的鱼钩,此钩当地人称毛钩,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分成两小綹绑在鱼钩上,酷似飞虫的双翅,钩身一道道缠上黑线,伪装成昆虫斑驳的身体。使用毛钩钓鱼得不停地向水流湍急处一遍遍地“甩”,故称“甩毛钩”。甩毛钩时要让竿梢不停轻微颤动,使浮在水面的毛钩俨然像只落水的飞虫在水浪的起伏中挣扎。鱼在水下飞快吞食毛钩的瞬间,起竿要快,否则它发觉进嘴的美味不对,会很快吐出,并长时间不再被假虫诱惑。

还有种捕鱼方法也能捕到青鳞子鱼,那就是憋“亮子”。憋“亮子”的季节是落叶纷飞的秋天,这是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很实用。从深秋到初冬,河中的各种鱼被逐渐降温的水驱赶着向下游寻觅水深处过冬,这“亮子”往往是它们难以逾越的“鬼门关”!先寻找河水较浅石头多河道窄的地方,用石块将河道拦住,磊成倒八字形,中间留一个缺口,用粗柳条编一个又宽又大的筛子,安在缺口的圆木上,上面再加道门槛,筛子左右与后面用厚木板围严,“亮子”就完工了。

但极其奋勇和聪明的青鳞子鱼与其它鱼不同,它们清楚那个唯一淌水的缺口是个陷阱,所以想方设法避开这道“鬼门关”,于是施展出长期练就“飞”的本领,能从石砌的“亮墙”上飞身掠过。为阻拦它们,亦有两种办法:一是用木杆或树枝在石墙上设置障碍,威慑它们望而却步。再一个是在石墙后方支几张鱼网,鱼飞落时会掉入网兜。

青鳞子鱼大的罕见,大多一斤左右,嘴阔牙利,鳍长如翅,最令人佩服的是它们高于其他鱼的智商。

深居简出的山鲶鱼

闲暇时钓鱼,尤爱钓味道鲜美的山鲶鱼。小兴安岭野河里的鲶鱼背部都是黑色,当地人称其为山鲶鱼。着一身黑衣的山鲶鱼在水下本身就具有隐蔽性,但它觉得水下的世界到处遍布危险,所以小心谨慎,不像有些傻鱼那样大咧咧地不停东游西逛,而是喜欢阴暗的角落,终日隐藏在野河里的泥洞中、大石块的底下、幽暗深潭中岩石的缝隙里,或许它觉得潜伏在这样的地界安全。

游弋于水底的山鲶鱼喜食小鱼小虾和水虫,所以钓它用蚯蚓做饵效果最佳。选一个能看清水下世界的睛天,到水流较缓较浅河石露出水面的河段,静静伏在石块上面,将系有蚯蚓的钓钩放至河石底部来回晃动,石缝下的山鲶鱼窥到诱饵便会探出头来,开始它极有耐心,对嘴边的美味只观察不动心,但经不住美味的不断诱惑,最终还是会一口吞下鱼钩缩回到石缝内。

在河中石块下无需钓竿,只要抓牢鱼线即可,因水较浅,与山鲶鱼不足一米的近距离较量,这种钓法还是挺有趣的。去河中、深潭中钓山鲶鱼就得用长线长竿了,哪儿水深往哪甩,无需用鱼標,因山鲶鱼是水底鱼,钓钩要沉到水底,铅坠要重些,钓时鱼线一被拉直便拽开,鱼极少有脱钩现象。

山鲶鱼有向上游顶的习性,但顶到水流湍急处便困难重重,它们也就知难而退,于是便大量滞留在潭底。钓山鲶鱼时,藏匿于水底石缝中的山鲶鱼见同类争食钓饵,也许受从众的心理诱使,纷纷出动,此时会让人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再聪明的鱼在娴熟的钓鱼高手面前也会成为唾手可得的猎物,因为鱼的眼中只有美味的鱼饵,对饵中隐藏的危险往往视而不见,聪明的善于隐蔽自己的山鲶鱼同样也不例外。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1-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7958.html 1 鱼 的 故 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