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读书贵有恒

◆刘昌宇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从小他就“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欧阳修曾用“三上”之说,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读书经验。他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说,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马上、枕上、厕上”的那些余暇时光,见缝插针地用来读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孜孜不倦的苦读,最终造就了一个卓尔不凡的欧阳修。

书是人类的益友。它能帮助人们增长学识,增强才干,赋予人们众多的智慧和灵感。还能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在脉脉书香的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的灵魂变得高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书为伴,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读书。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就拿读书来说,古今中外在各行各业能取得非凡成就者,在他们还没有取得成功之前,大都经历过废寝忘食苦读书的阶段。实践证明,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系统性的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根本求不到真知,也长不了学问的。欧阳修的事例,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欲要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门技术,明白一个事理,探究人类普遍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要历经艰辛而漫长的读书实践活动。不管你读书的动机如何,读书的目的又是怎样的,都贵在一个“恒”字。惟有持之以恒的广泛阅读,把读书当成一种好的习惯,切实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树立终身读书的理想和信念,并自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行为意识,方能真正迈进人类智慧的殿堂,成为一个知识上的“富翁”。

吃饭长身体,读书增智慧。从文化角度而言,书本是一种高级的“营养品”,它提供的是更大意义上的精神滋养。古人云:“宁可三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说的就是读书对于人们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最初人们读书都是通过把文字刻录到竹条上,用绳索串起来,一卷卷地展开来读。后来,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普及,人们才能展册入手,较为惬意地去读一本本的书。无论是早期的读“竹”书,还是后期的读“纸”书、“帛”书,我们的古人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这些宝贵的空闲时光,拼命地去充实自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一代代勤勉好学的国人传承至今,让我们这个民族始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砥砺前行的姿态,创造出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古人们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以“三上”的精神,经年累月的坚持读书,而相对于古人,如今,我们的读书环境不知要好上百倍千倍,就更应该把读书视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甚至当成一种家风,形成一种社风,为建设书香社会,奉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笔者看来,要落实好读书贵有恒,首先,读书者要葆有一种不畏艰难万险好读书的“恒心”。只要是高尚的、高雅的、对我们有启发、有助益的书,都可以拿来以读。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发扬“钉子精神”。既钉得进去,又要拔得出来,可谓既学到了知识,又能融汇贯通,把书本读活,读书的兴趣才会越大,读书的恒心也才会越持久。其次,在读书实践中要立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恒志”。即充分利用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学习,把无数个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看似滴水穿石一时难见效益,但长年坚持,久久为功,就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助益。倘能带着问题意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勤学、苦读、巧思结合起来,直到把书本上的知识彻底学会弄通才鸣金收兵,那更是进入到一种至上的读书境界。

当今社会,许多人以工作忙、应酬多、生活压力大为由,总抱怨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其实,摆正了自己的心态,立下好读书的“恒心”,树起勤读书的“恒志”,思路一变天地宽,所有的抱怨都将不是问题,所有读书中所遇到的学识上的困难,也都将在一场场持之以恒的畅读中,变得迎刃而解!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2-22 ◆刘昌宇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9230.html 1 读书贵有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