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士毅/文 张锦明/图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关于汤圆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相传,春秋末期,楚昭王途经长江,但见一物浮于江面,色白而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瓤红如胭脂,味美异常,却无人识其名。昭王遣人问孔子,孔子曰:“此物浮苹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正月十五,以后每逢这一天,楚昭王便命人用面仿制此果,煮后食之,以庆家国团圆。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唐代以前元宵节常吃拌了肉类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开始“造面茧,食焦追”,而这“面茧”即是以粉制成的茧状物,又称“粉果”,也是汤圆的前身。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周必大《平国续稿》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云:“节食所尚,则浮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浮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时,元宵价钱比较贵,宋人姜白石有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灯,不得金钱不得回。”其中“珍品”即指汤圆。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到明清以后,汤圆开始普及。清代,京城里的仿宫内精制的汤圆已十分畅销,孔尚仁《竹枝词》:“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仿内做。今时携钱忍饿归,便门不及前门路”。20世纪40年代,在宁波城隍庙有一个叫江阿狗的摊贩,以卖红枣汤和酒酿圆子为生,后来他学会了做汤圆的手艺,生意日见红火。不久后,他迁到开明街设店,为了招揽顾客,在店面招牌上以自己名字的谐音画了一只缸、一只鸭和一只狗,这别出心裁的一招,果然引起顾客的好奇,加上他精湛的制作技艺,缸鸭狗宁波汤圆的名气越来越大,流传至今。
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汤圆(元宵)的种类纷呈异彩,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咸、甜、荤、素之分,如甜馅的有枣仁、豆沙、白糖芝麻等数十种,咸馅的有火腿丁、鲜肉丁、虾米等。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南方一般是“包”汤圆,北方则是拉出干粉“晃”元宵,即把大小均匀捏好的馅儿放在干糯米粉上,摇晃箩筐使馅粒不断粘上糯米而成。按粉料分,有糯米粉、高粱粉等各品系。尽管各地制作汤圆(元宵)的方法不同,名称不一,风味各异,但都寓意家人团圆、吉利、美满。
我国的汤圆名品辈出,风味各异。如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雪白晶莹,香甜味美;浙江的宁波汤圆,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擂沙汤圆形美色艳,豆香宜人;四川彭水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安徽的正福斋汤团,制作精细,滋润香甜;蚌埠的混汤酒酿元宵,质地柔粘,馅心多样。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京津的甜馅元宵、齐鲁的桂花元宵、苏扬的虾肉汤圆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深为美食家所喜爱。
汤圆(元宵)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在民间流传着不少与汤圆有关的谜语,如谜面:“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细沙滩上打滚滚,清水池中沐个浴。”谜底就是汤圆。又如谜面:“雪白一群鹅,湖里来游过,嘴家门前过,杜家门前落。”谜底也是汤圆。再如谜面:“白糖梅子真稀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谜底还是汤圆。此外,汤圆,又名元宵,故有的谜底以元宵出现,如谜面:“灯节之夜遇娇娥”谜底为元宵粉,谜面:“万千爆竹迎灯节”谜底为炸元宵。元宵节,合家团聚,吃汤圆,猜汤圆谜,真可谓其乐融融。
有关汤圆的对联较少。相传,旧时北京草厂胡同有家卖汤圆兼馄饨的店铺,室内悬挂一联:“宇内江山,如是包括;人间骨肉,同此团圆。”语意双关,用词巧妙,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寻味。
一些文人在吃汤圆时,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吟咏汤圆的诗句。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宋代周必大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描绘了煮汤圆的情景。明代吴宽的“净陶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须上轻圆真易拂,腹中磊块便堪圆。”写的是制作汤圆的过程。清学秋氏赞的是北京时丰食馆制作的汤圆:“时丰最好是汤团,雅座新添气象宽。风韵犹存当日话,藏花剧饮足盘桓。”清代李调元的“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入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生动地记述了元宵节当天,卖汤圆的小贩在小巷深处招揽顾客的场景。
汤圆为圆形食物,取合家团圆之意。以糯米粉为原料,是因糯米粘性强,象征一家人团结紧密;以糖为馅,意指全家团聚的美满幸福;用沸水煮汤圆,寓意这种团圆经得起折腾;水浊圆子白,象征全家人高尚而纯洁的品行。正因如此,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就连外国朋友也喜欢品尝。相传,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1936年到上海观光时,电影演员韩兰根陪同游览,中午他们一起到汤圆店品尝麻心汤圆。卓别林不知道如何吃汤圆,便模仿韩兰根的动作,舀起一个汤圆,一口咬下去,只听到“吱”的一声,馅汁四射,溅到他的脸上。卓别林一边擦脸,一边惊奇地问馅汁是如何注进去的。韩兰根神秘地说:“这是祖传仙方,从不外传。”直到卓别林食完汤圆,韩兰根才告诉他真相。卓别林得知后赞不绝口,回国时还特地买了一大包生汤圆带回去,好让家人一饱口福。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到了,人们阖家欢聚一堂,吃汤圆,观灯彩,憧憬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情趣盎然。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