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我们迎来了藏历铁牛年新年和传统的辛丑年春节,双节同日临门,此乃殊胜之日,吉祥之日。它象征民族团结一家亲,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迈向辛丑年,春风浩荡山河美,福降人间万家乐。
我虽然不属牛,但我很喜欢牛,也很佩服属牛的人,单说在我的小学同学里,但凡属牛的同学都很勤奋,很踏实,具有奉献精神,个个成就斐然,其中有官至部级的,也有学问做到教授的。在迎来牛年之际,我有一种写牛的冲动,除了想起那些属牛的同学的品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从小跟牛打交道,它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家乡深藏于滇川边界的横断山脉中,那里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峡谷深处潺潺流动着清澈见底的硕曲河,东旺乡分河谷区和高寒区,河谷区海拔约2400米,高寒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河谷区庄稼一年二熟,为农区,家家户户都饲养黄牛,也有少量饲养牦牛的;高寒区一年一熟,半农半牧,以饲养牦牛为主。我家在农区,家乡的农户除了饲养黄牛,也有饲养牦牛的。合作社时期,农区的生产队里也专门设立畜牧队,主要负责放养牦牛,其任务是为生产队生产酥油,销售皮毛增加现金收入。
牛在藏族人的生活中就像青稞糌粑和茶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藏族人每天都离不开酥油、奶渣和牛奶,犁田耕地更是少不了牛。我就是吃酥油、糌粑,喝牛奶长大的。八岁上小学开始住校,生活同样离不开酥油、糌粑,同时也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每年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节,都要从学校回到家里为生产队犁田牵牛。所谓牵牛,村里耕地播种靠的是二牛抬杠,耕地时除了二牛后面把犁的耕者外,前面都由一个小孩牵引耕牛,也就是在前面拉着把两头牛拴在一起的绳子,顺着犁沟牵引耕牛,牵牛的任务一般都由小学生承担。我牵过黄牛,也牵过犏牛,就是没有牵过牦牛。这是因为我的家乡不用牦牛犁地,其原因是夏秋两季牦牛下到河谷地区,受不了河谷的炎热,容易患上“擦奈”(热病、中暑)之故。后来,我还当过3个月的牧人,在高山上白天放牦牛,早晚挤牦牛奶,对牦牛也是很熟悉的。黄牛和牦牛给我的印象是健壮、温顺、憨厚、踏实、坚韧。我喜欢牛,佩服牛,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它在我的心目中是勤劳、力量、奉献的象征。当然,牛也是有牛脾气的,要不然怎么会穿鼻牵引。黄牛、犏牛、牦牛各有特点,脾气不同,温顺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在话说牦牛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同类哺乳纲偶蹄目牛科。
“牛”转乾坤
动物分类学上按照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习性等特征、特性,对牛类动物作了科学的划分与归类。
牛,是野牛、黄牛、瘤牛、水牛、牦牛以及其种间杂种的统称,属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一般分为牛属、水牛属和准野牛属等,我国境内均有分布。牛属包括野牛、普通牛、瘤牛和牦牛。
野牛,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它们体型庞大,性情凶悍,牛角坚硬,极具攻击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出土于山西襄汾丁村遗址的原始牛的犄角化石距今约20余万年至5万年。现在世界上野牛类主要有美洲野牛、非洲野牛、欧洲野牛、亚洲野牛等几种,野牛体型巨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和稀树草原,喜群居。美洲野牛,别称美洲水牛、北美野牛等,是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体重可达1000公斤;非洲野牛,别称非洲水牛、好望角水牛等,胸膛宽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身体覆盖稀疏的黑毛,耳朵大而下垂;欧洲野牛是欧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动物,拥有非常庞大的体型,雌雄野牛都长有向上弯曲的角,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亚洲野牛,别称印度野牛、白肢野牛等,体型与美洲野牛不相上下,成年雄性野牛最重1225公斤,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和东南亚诸国,国内仅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家牛是从野牛驯化而来的。大约1万年前,西亚地区的人类,率先将野牛驯化成为为人类服务的家牛,这种家牛毛色以黄褐色为主,牛角较短,在动物分类学上称为普通牛,我国传统叫黄牛,包括普通牛和瘤牛。它们越过山丘、跨过河流,不断向外扩散,到距今5500年前后,终于进入中国。此后,又有数种家牛传入,包括驯化于印度河流域的水牛。水牛角形扁而长,喜欢沼泽水域环境。而青藏高原本土驯化的牦牛,则是高寒山地的产物,毛色以黑、白为主,体毛茂密粗长,尾短,蓬松似帚。普通牛、水牛、瘤牛、牦牛,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家牛的大家族。
瘤牛,肩上部具有发达的软组织,鬐甲部高耸,形似瘤状,因之得名。瘤牛体格较高,头狭长,瘤峰发达,额宽而突出,耳长大而下垂,颈垂特别发达,甚至可延伸至腹下与阴鞘及阴囊皱褶相连结,皮肤松弛,被毛短粗且稀疏。瘤牛在东南亚地区分布很广,为人们提供劳力、乳汁、肉食。
水牛,头上长着一对弯弯的大角,长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全身灰色,皮很厚,毛很稀,那两只大耳朵和长长的尾巴,赶起蚊蝇来更是有趣。南方种植水稻,牛在水田里劳作,功不可没。每到收获季节,在我国江南随处可见稻田里一条条硕大的水牛带着小牛犊一边悠闲地甩着尾巴,一边吃着田埂上的青草,胆大包天的白鹭竟然还飞到水牛的背上调皮地走来走去;傍晚,在村口经常可以见到牧童赶着牛,踏着黄昏的余晖回家的情形。
黄牛,毛色以黄色居多,品种可能因此而得名,但也有红棕色、黑色、花色等。黄牛与瘤牛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差别是肩峰,黄牛无明显的肩峰。黄牛体型高大,头部略粗重,角形不一,角根圆形;体质结实有力,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实;它那大得出奇的眼睛,炯炯有神。黄牛在我国的饲养头数在大家畜中或牛类中均居首位,饲养地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无处不有黄牛的身影。在农区主要作役用,半农半牧区役乳兼用,牧区则乳肉兼用。其体形和性能上因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型: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中国的黄牛大约有25种,排在前五名的是:南阳牛、秦川牛、鲁西牛、延边牛和晋南牛,合称为中国五大良种黄牛。黄牛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牛种,“爱山爱水去无时,渐老更买黄牛骑。”
野生动物中被我们的祖先驯化最早的应该是狗和猪,当家牛进入中国时,先人驯化狗已经5500年了,狗成为了人类的忠实“伙伴”,而驯化猪已经4500年,在肉食与精神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家养动物之王。牛驯化之后,逐步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家猪为杂食动物,经常与人类争夺粮食,而牛却只要吃草就可以长肉。牛肉作为肉食新品种,鲜嫩可口,自然会征服先人们的口感,作为高级营养品食用,就连食用后的牛骨也很受欢迎,因为人们发现牛骨骨壁较厚,很适合制成簪、铲等骨器,牛凭借自身“硬骨头”取代了之前骨料大宗的鹿科动物。
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中,牛成为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它“一世劳作无怨气,两把青草识知己”。人们吃牛肉、制牛骨,还它完整地奉献给神灵,作为祭品,牛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出来,牛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牛的能力远不止于这些,它还创造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奇迹——耕种。牛不仅投身农业,还涉足交通领域,充当人类的运输能手。又是耕田又是跑运输,牛如此能干,以至于人们对牛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祁继先,藏族,曾用名慈仁群佩,1952年1月出生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先后在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央民族翻译局、中国民族画报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副局长、社长、总编,正局级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教授。2012年2月退休。作品有:译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消失的地平线》《鲁迅作品选》《香巴拉指南》;著作《香格里拉东旺人》《绒赞卡瓦格博圣地·明镜》《藏传佛教》《从梅里雪山走来的英雄藏三连》《探访卡瓦格博纪行》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