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上接第一版)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今年40多岁的鲁茸竹玛家住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降给村民小组,家有3口人,两个儿子又正在上学,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她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政策上的帮扶外,乡村两级干部和挂包干部想方设法帮助鲁茸竹玛解决实际困难,让她能够就近就业,逐步摆脱贫困。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她家送来了“及时雨”,她成为村里忠浩野生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过起了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的日子。鲁茸竹玛还告诉记者,2019年她生病到大理住院治疗,花费了1.5万元,报销了1.2万余元。现如今,家里的大儿子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每年有5000元的教育补助,不用为儿子的学费发愁了。小儿子贷款买了挖掘机在维西县工地上打工,因为能吃苦,一年下来也有不错的收入。

“十三五”时期,迪庆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不断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年间,迪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州行政村道路硬化、宽带网络和移动4G网络实现全覆盖,启动了5G商用试点,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实落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14年免费教育。公共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9.3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香巴拉生态公园、香格里拉剧院、州游泳馆、香格里拉民族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相继建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的大龟山公园上,巨型转经幢常转不停,儒释道三教并存,山脚下的“兴盛番族”塑像诉说着红军进入迪庆时的军民团结历史,古城内,多民族家庭和谐温馨,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定居者在这里共同生活。迪庆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从未中断,今天的迪庆,更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融洽、民族团结最稳固、社会大局最和谐的时期。

迪庆一直坚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丰富创建载体,注重树立创建典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全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九进活动,重点打造了100个有迪庆特色、迪庆亮点和迪庆品牌的示范典型,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在不断深化的宣传教育中,创建氛围浓厚,全州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过去的五年,迪庆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在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对迪庆民族团结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就是迪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好的证明:“迪庆州的创建成果写在了祖国边疆、雪域高原上,根植在了各族群众的心田上,体现在各族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上。”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4-1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0399.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