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继光 和强
马铸材(泽仁桑珠),1891年5月13日出生于中甸(今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父亲荣魁英觉,一身多技,善养骡马,木工和打铁技艺精湛,以制作鞍韂称著,以技能维持着一家生计。
马铸材童年辍学后放牧、打柴、做家务,练就了强壮的体质,并立志要赶马进藏经营藏茶。
马铸材15岁进商号当学徒,与老板跑茶山,1910年与商号马帮首次进藏。民国初,他有了自己的骡马,虽然仅数匹,加入了庞大的滇藏、川藏的马帮行列中。天道酬勤,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和始终坚守的高尚商德,他的努力初见成效,于1923年在印度噶伦堡建立了自己的“铸记”商号,仍然从下关购进藏茶入藏,将藏地羊毛等贩运印度,回程将印度布疋、日用百货及西藏氆氇等运回。
锐意经营藏茶
心怀叵测的印度与英国自清末以来向涉藏地区倾销茶叶,争夺藏茶市场。1937年后,因抗日战争,茶路不畅,普洱茶销量下降,民国27年(1938年),民国政府在云南创建中国茶叶股份公司,西康省藏茶股份公司提出与云南合作建立紧茶茶厂,马铸材得知这一信息,与蒙藏委员格桑泽仁牵头对接,最终达成共识并签订协议,合伙建立了下关康藏茶厂,于1941年3月10日投产,经马铸材与双方股东协商,品名定为“宝焰”牌,藏族名为“农布松咱”,汉语俗称“牛心茶”,藏语简称“扎鲁”,品牌沿用至今(文革期间曾改为“团结”牌)。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马铸材仍经营着藏茶。50年代中期,为继续抵制英、印对西藏倾销茶叶,他想到要强化藏茶市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于是建立了茶叶运输公司。当时,由于马铸材已年过花甲,退居二线,他组织了6家藏汉商家组成茶叶运输公司,由他的长子马家夔主管运输,保障了涉藏地区茶叶消费,有力地抵制了印、英恶意向涉藏地区倾销茶叶。
马不停蹄为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正值马铸材不惑之年,侨居印度的他深知被英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国民的痛苦,若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就会沦为第二个印度。
马铸材以一颗赤子之心,强烈的报国激情,持续向国内输送了大量急需物资,特别是在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被日寇炸断的情况下,向内地运输布匹、药品、香烟等,仅咔叽布就上万疋,赢得了声誉,民国政府曾派军需官李植夫委托他在印采购巨额军需,可幸抗日胜利,此举终止。
这期间,马铸材主动牵头动员恒盛公等4商家集资国币25万元为国家购买战机。
这一时期,马铸材在印度噶伦堡华人华侨中发起“抗日月捐”活动,得到所有华人华侨响应,他们节衣缩食,坚持多年,体现了侨胞的爱国情怀。
1943年8月,在缅与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被迫转入印度兰姆伽,马铸材派长子带慰问品随侨领梁子质先生前往驻地慰问。
创建中华学校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噶伦堡华人华侨不断增多,特别是抗战时期,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涌入噶伦堡。当时的噶伦堡没有华文学校,不少华人华侨子女只能到600公里外的加尔各答上学。从小因家贫弃学的马铸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提出要创办一所中华学校。这正是大家所期盼的,这个提议首先得到了两个侨领梁子质和张相时的响应,并率先捐出了31000盾印币,号召广大华人华侨出钱出力。建校提议还得到了邻国锡金王国、不丹王国王室的支持。1941年6月,中华学校建成并开学,学校大会堂被命名为“铸材堂”。学校开设的课程以中文为主,同时也开设藏文、英文课程。中华学校还吸收印籍学生入学,为印度培养了中文人才。1950年10月1日,经过一番斗争,中华学校升起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唱响了国歌。
支援和平解放西藏
1949年7月初,西藏部分反动当权者策动了“驱汉事件”,西藏上层开始分化,以班禅为代表的上层人士拥护共产党,拥护和平解放西藏,达赖亲信中则有人主张与中央政府谈判。1951年初,达赖的僧首曲批土丹到印度马铸材住所,马铸材严正指出“西藏独立”是没有出路的,最终说服了他,促使他进了我国驻印大使馆,毛主席得知此事,当即指示“一应接见,二应来京”。
1951年6月,中央派张经武赴藏,经噶伦堡,马铸材组织迎送和接待。起程亚东当天,马铸材组织全校师生冒雨送行,临别,张经武向中华学校捐赠3000卢比作教育经费。
1951年,受命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执行中央、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修建了川藏、青藏路。马铸材闻讯,在印度采购大量筑路工具及后勤补给源源不断运到拉萨等地,受到西藏军区后勤部表彰。
在此前,他送子参军,幺儿马家瑜1950年入伍,在西藏做军医。次子马家琪入伍后,驻察隅边防检查站。
回国观光
1953年国庆节前,马铸材接到我国驻印大使馆通知,让他担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华侨回国观光代表团团长,国庆节赴京观礼。
临行前,马铸材精心制作了一幅绣有“人民救星”字样的锦旗准备献给毛主席,以表达全体驻印、驻巴华人华侨对毛主席的深厚崇敬与热爱。国庆当天,他登上了观礼台,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心情十分激动。
在京期间,马铸材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侨联主席何香凝先生的接见,何老高度赞赏他的爱国情怀,并赠他亲笔绘制的虎图,题款为“热爱伟大祖国”,并签有“何香凝画”。
在国家安排观光期间,代表团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大城市,亲见党领导下新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马铸材深受感染和鼓舞。
乐善好施
马铸材侨居印度40余载,时时牵挂着家乡,常怀家国乡愁。1933年,家乡地震后又遭匪患,次年,他赶赴家乡,向受灾受劫的全城360户人家不分贫富均分发可制作一件衣服的布料,向在校学生分发一套衣服及两砣茶,一合(两个)红糖。
在上世纪40年代前后,马铸材组织修复了滇藏要道之一的上桥头桥(今名红军桥),全额投资县境下桥头冲江河桥,新修县城三个街道石板路,其中北门街至松赞林寺的石板路长达5公里,还修建了两座桥,一道为石拱桥。
1946年县境金沙江沿线夏粮因虫灾几乎绝收,不顾民生的民国省政府死逼公粮折征款,县长在无奈之中求马铸材垫支,马铸材一口答应,通知昆明本商号黄秉礼一次支足80万元,这一垫支便成了永借荆州,马铸材也从此不再过问。
1947年,马铸材捐款支持丽江巨商赖耀彩修建德钦澜沧江人马吊桥,功德碑上名字尚存。
1952年5月,西藏江孜遭水灾,马铸材及时派遣胞弟马义材带钱物前往灾区慰问灾民。
荣归祖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印度当局背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挑起边界争端,同时在国内掀起反华浪潮,大肆迫害华侨。马铸材是全印度最有影响的侨胞,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一时之间,“马铸材是中国特务”的谣言在印度传开,1960年9月,马铸材因被诬为“杀人犯”“间谍”而被关押,住宅被查抄,家产被籍没,勒令其长子马家夔夫妇30天内离开印度。
我国政府为马铸材冤案与印度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强烈抗议印方迫害马铸材的卑劣行径。我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曾派员到大吉岭监狱探望马铸材。马铸材入狱第77天,印度当局被迫宣布无罪释放马铸材。
1962年3月23日,马铸材及其孙子马寿强在我国驻印总领事馆精心安排下,乘飞机回国,《人民日报》于次日第三版刊登新华社《旅印华侨马铸材回到祖国怀抱》的要闻。马铸材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接待和安置印度受难华侨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务委员、云南省侨联常委等职。
1963年10月4日,马铸材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73岁。当天《云南日报》发布讣告,10月7日,马铸材追悼会举行,追悼会由时任省政府副省长张冲主持,时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刘明辉,副省长张冲,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全国侨联相关人员分别敬献了花圈和抗联,张冲在悼词中称:“马铸材是中国的铁汉子。”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