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茸追玛
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冯毅五年来孜孜不怠奋战在基层一线,紧紧围绕产业富民这一核心,切实抓好产业兴盛这一重点,审慎谋划强发展,心系群众拓主业,2021年4月他获得“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发展蓝图里“匠气”的执笔者
作为香格里拉市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围绕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积极参与了全市五年脱贫工作规划的科学制订。结合全市七大产业布局与各地产业发展的经验,形成了全市主打“特色牌、科技牌、绿色牌、高端牌”的高原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优化转型,巩固提升“一园、十家、百户、千人、十万”工程,培育更多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策略。全力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新型经营业主体培育等各项工作。“他工作的时候容不得半点马虎。”同事们这样评价,也体现了冯毅在方案规划编撰时的那股匠气。“路线图一定要细致,时间表一定要明确,责任传递一定要到位,能参与制定这些工作,是我的荣幸也是责任。”冯毅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香格里拉市共投入8.9亿元实施65个大项目,建成产业基地361个、产业配套基础设施193个、扶贫车间29个;完成中药材种植0.22万公顷、蔬菜种植0.4万公顷,特色畜禽养殖45.6万头(只),转移贫困劳动力9108人,累计线上线下扶贫消费3052万元、带贫10885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收益达1768.5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7788元,户均增收3800元以上,为全市群众脱贫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发展方向上“取巧”的奠基者
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有一个叫江边村的小村子,曾经这里的1818人中有401是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2%。“窘迫”二字好似金沙江畔湍流不息的江水,长期拍打着每一个江边村民的神经。在冯毅看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输血”而应该是“造血”,发展方向选对了比什么都重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论证,冯毅把江边村“缺水”的劣势转为优势,顺利引入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号召群众种植需水少、市场价值高的火龙果、红薯等经济作物,让曾经鹅卵石遍布的“沙坝子”变成了如今人人称羡的“金坝子”。
五年来,冯毅参与筹集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资金10250万元,撬动企业和民间资本金近3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2家,专业合作社923家,实现农业总产值11.5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4653户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行政村实现收益最高的达22万元,最低达5万元以上。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数不尽的会议、说不完的家人抱怨和流不完的辛勤汗水,但冯毅对此从未抱怨过,因为所有的付出促成了无数个“江边村”的贫困发生率最终清零。
发展过程中“进击”的打工人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老百姓面前我就是一个打工人。”冯毅幽默地这样比喻自己投身的脱贫攻坚事业,“打工人就是要不讲条件、没有借口、全力向前。”他先后组织全局140余人次到扶贫点帮扶联系贫困户555户。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工作要求,精心选派了80余名骨干驻村开展挂包工作,保障基层脱贫工作力量不打折。他着眼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坚持精神富裕要与经济富裕协调同步,着力推进以“清洁村庄助力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并结合脱贫攻坚环境综合整治、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等工作全面开展的村庄清洁行动。
五年里,香格里拉市共投入资金1109.02万元完成10714户户厕改造,清理农村垃圾堆物4130.61吨,沟渠1256公里,清理淤泥973.2吨。全市创建“省级美丽村庄”1个,州级最美集镇1个,最美村庄10个。疫情之后,冯毅还主导制定了《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复工企业管理方案》,实现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493个经营主体全部复工复产。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