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党史文化本身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加强党史文化传播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学党史,做好党史文化传播工作,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保证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永固、血脉永续。
要不断创新以党史文化传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制,以加强党史文化传播为抓手,制定和推行国家党史文化传播战略,在现实与网络空间中,使党史文化的传播力和控制力紧跟时代步伐,并从党史文化理论、传播载体、传播激励机制、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党史文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要增强党史文化理论话语权。只有使党史文化传播适应时代发展并不断创新,才能显现强大生命力,才能增强党史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党史文化传播应该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媒的变化,不断适应新型传播方式。针对新媒体出现的党史类热点问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途径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要创新和拓展党史文化传播载体,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时期,党史文化传播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党史文化传播载体、拓展党史文化传播渠道。
要推进党史文化传播大众化,使其与不同的文化受众交流交融甚至碰撞。新时代,党史文化传播的大众化更为重要和迫切,需要以党史文化成果的大众化和理论的通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需要出台更多具有大众影响力的党史文化精品力作,把鲜活生动的党史文化作品转化为感染和打动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把具有原创力的研究成果以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融入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养人”的作用。
此外,传播党史文化必须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表达方式。在语言风格上,要重视党史文化传播和引导的通俗化、个性化、大众化的特点,将党史文化类的学术化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愿意接受、形式灵活、符合传播形式的语言,将严肃的、说教式的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贴近大众习惯的语言,达到宣传入脑入心的效果。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