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剑平 卓玛拉初 鲁茸追玛 杨勇
红军长征经过中甸(香格里拉)虽然已过85年,但讲起自己红军爷爷王宝才的往事,孙子王军仍然心潮澎湃。作为红色后人,他和父亲王晓松,一直践行着红军为民谋利益的初心使命。
王宝才是湖南龙山县人,15岁就参加了红军,17岁时跟随红二、六军团一路征战到达了中甸(香格里拉)。红军在中甸(香格里拉)期间,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爱戴,通过公平交易,买到了青稞、食盐、粉丝等物资。当地群众的拥军热情,感动了王宝才。
后来,红军离开中甸(香格里拉),快到达四川省理塘时,王宝才途经爬坡林大山,因为生病,从大部队掉队。他突然被林中蹿出的坏人抓走,被逼迫后成为乡城同道念哇家的一名小农奴。王宝才趁着到县城办事的机会,和另两个掉队的红军一起逃出来,他们三个人一路往回走,终于回到了独克宗古城。
王军觉得庆幸的是,独克宗古城的群众担着当时反动政府追查的风险,接纳了爷爷王宝才。“爷爷以前学过裁缝手艺,会设计中山装,在古城为乡亲们做藏装,由于技艺精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王军说,1950年中央慰问团到迪庆,还专门慰问了王宝才,问他要不要出来工作,王宝才说自己有一技之长,能为乡亲们做事,就不麻烦党组织了。上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落实失散红军政策,开始每年发给王宝才365元补助。王宝才经常说:“作为一名红军,自己不识字,但在党的培养下,儿子和孙子都是大学生,感到很自豪。”
王宝才的儿子王晓松是知名的藏学专家。他参与了格萨尔王说唱艺术等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在香格里拉的寻访认定过程中诠释了藏语“森吉尼达”即为心中日月的观点,并提出了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命名。“我父亲一生谈泊名利,致力于藏学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关心民族文化的传承事业。”王军还介绍,父亲作为“茶马古道六君子”之一(我省最早研究和提出茶马古道的六位文化名人)。他和其他五人一起在1990年用三个多月时间步行2000多公里,完成了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系统考察,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证实了“茶马古道”的真实性,并为这条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迪庆乃至大滇西地区后来的旅游文化开发做出了贡献。
王晓松注重对孩子们红军精神的传承教育,他常对家里人说:“当年红军长征吃穿困难,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00年,大学毕业时,他带着王军从香格里拉市格咱乡翻越大小雪山,重走长征路。2018年,王军又带领亲朋,到丽江市石鼓镇、香格里拉市金上江一线,重走红军翻越的干岩子和雅哈雪山。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王军继承了红军不怕困难,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态度。
2017年至2019年,王军到单位扶贫点维西县康普乡扎子村驻村,他先后发起成立了山药、核桃、养殖黄牛合作社,设立了医疗教育互助基金,给困难户垫付治疗资金,奖励考上的村里大专生。“我是红军的后人,我们要吃苦在前,牢记为民谋福利的宗旨。”王军说,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无愧于红军后代的称谓。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