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源远流长扇文化

●缪士毅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谜语,如谜面:“有风不动动有风,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打开半个月亮,收起来兜里可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大家猜猜看,它们是什么?谜底就是:扇子。

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公元前26世纪就有扇子,且有“其制起于轩辕氏黄帝”之说。扇,户下从羽,可见最初的扇子是“羽扇”。相传商殷时王者用雉羽造长柄大型羽扇,作为出行仪仗饰物。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这“仪仗扇”的生动画面。汉代以后用绢制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之为“宫扇”。此时,扇子才开始用于取凉。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携带方便的折扇。《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障目”。此“腰扇”即“折叠扇”。至北宋,朝鲜的折扇开始传入我国。渐渐地,折扇走俏士大夫间,又被作为贡品传入皇宫。明代时,明成祖喜爱折扇,并把他作为恩赐大臣的赏品,令工匠大量制作,折扇由此开始风行。明清两代,在盛产毛竹、鸟羽、绫罗和纸张的江、浙、川,出现了专门从事制扇工艺的作坊,扇子种类日益丰富,论尺寸大小,有七寸、八寸、九寸半和一尺等诸种;论扇股儿的数量,有十四股、十六股、三十六股和四十股等之别。

经历代发展,如今我国的制扇工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扇子种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品种不下四五百种,如美观大方的乌竹拉花绢扇、文雅清秀的二青三青竹扇,小巧灵便的菱形圆形藤扇、物美价廉的大圆蒲扇。在扇子家族中,有不少驰名中外的名品,如苏州檀香扇,素享“扇中之王”美誉,具有纤巧玲珑、芬芳馥郁、华美精致之特点,一扇在手,满屋生香,清心怡神;杭州黑纸扇,是“杭扇”中的一绝,工艺精湛,柔软轻滑,图案美观,收折灵活,且可摭阳、挡雨,有“一把扇子一半伞”之称。

在扇子世界中,有许多奇特的扇子,令人叫绝。如上海一雕刻厂制作的一把紫檀香微雕梅花扇,扇长13.8毫米,上宽0.9毫米,重量仅0.1克,此扇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1983年,江苏一教师,在不足一平方寸的扇面上,镌刻着300首唐诗。这把艺扇融诗文、书法、微雕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是迄今最精致的牙雕字扇。1984年,杭州王星记扇厂艺人金岗,在一柄只有9寸的黑扇上面,用金粉写《四书》全文,达5.7万余字,堪称金粉书法扇的一大奇观。业余艺人王贤宝制作的“九龙扇”,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折扇,这柄巨扇宽4米、高2.3米,要4个人才能展开,3人手拉手才能触及巨大扇面的两端,其扇轴粗如碗口,骨架为两根二米长的边骨和二六根扇蕊,扇面上绘有一条盘龙,八条虬髯飞舞的行龙左右缠绕,独具风采。

扇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自古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扇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扇添光彩。南朝江淹写的是纨扇:“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唐人张祜的《福竹白竹扇子》吟咏的是竹扇:“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手中生”。元代郑元佑《赵千里扇面写山次韵》赞的是折扇:“宋诸王孙妙盘礴,万里江山归一把,卷藏袖巾舒在我,清风徐来谷衣薄。”明代瞿佑的咏扇诗:“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消夏图,清幽又迷人。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呈现出一幅清新的纳凉场景。唐代李峤的“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时如可赠,持扇合欢情。”一把小扇竟是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

扇子不仅是取凉之物,在我国文化艺术中特别是戏剧表演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席位,有的戏剧曲目,本身就以扇取名的,如《晴雯撕扇》《芭蕉扇》等。在戏剧中,表演所用的扇子种类视剧情而异,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用的是团扇,用以扑蝶戏耍,透露少女天真烂漫;《闹江州》中李逵,手持二尺长大折扇,表现人物粗犷豪爽;《西游记》戏中用于扇灭火焰山的道具为大芭蕉扇;戏剧中诸葛亮手执白羽扇,衬托出他指挥若定的神形。

有趣的是,不少书画名家喜欢在扇面上挥毫题字作画,在咫尺天地尽情展示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情趣盎然。三国时,画家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下一个墨点,聪明的杨修便顺势将墨点画成一只苍蝇,一会曹操过来,竟认画作真,忙用手去拍打扇面上的“苍蝇”。从此,“误点成蝇”的故事便在画坛流传至今;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卖六角扇的老妪,因一再折价也卖不掉手中的扇子,遂起同情心,在老妪所卖的每把扇上题了字,老妪埋怨其弄脏了她的扇面,王羲之则保其以10倍之价出手不成问题。果然,老妪手中的这些扇子不一会儿便被抢购一空。至此,“书圣”在扇面上题字,轰动绍兴全城,至今绍兴城内还有“题扇桥”的古迹。 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于世,但他的扇面画,也超凡脱俗,誉满天下。他曾为友人作扇面画,画面上枇杷数粒,果叶相间,错落有致,并题诗云:“朋友定购香宾票,中得头标买枇杷。”更增添了扇面的艺术效果。他还喜欢收藏扇子,当得一清代名画家任伯年的扇面画精品时,爱不释手,并盖上了“悲鸿生命”那方意味深长的收藏印。

“清风生掌握,爽气满襟怀。”扇子,带给人们的是无限惬意!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6-25 ●缪士毅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1950.html 1 源远流长扇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