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学明
2021年6月9日,我们一行9人从维西出发,天公作美,久旱逢甘霖,一路阴雨连绵,老天爷憋了近半年的雨水漫天飞舞,好凉快!下午,在州委党校参观学习了全州脱贫攻坚伟大战役成就展深有收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0日给整族脱贫的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所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脱贫攻坚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不能睡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应该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冲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为了全面了解当年红军过迪庆的光荣历史,提振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又来到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参观学习。当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再次向向导详细了解途经线路和注意事项,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好准备工作。在徒步的队伍中,有年纪大的,也有体质较弱的同志。有几个女同志甚至还没有徒步走过10公里以上的路程。面对29.5公里距离、3800米的高海拔、崎岖不平的山路,少数人开始打退堂鼓,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大家的鼓励下,才克服了畏惧心理,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10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全体人员起床洗漱吃早点,带上必备行囊,坐车到小中甸徒步长征的起点,开始向山顶进发。天公依然作美,昨晚下了一整夜的雨,路冲刷得像刚刚被清扫过一样。太阳躲在厚云层里,空气有些凉意,湿湿滑滑的从耳边滑过,从喉咙凉到心头,是徒步的好天气!迟来的春意在高海拔的山间蔓延,路两边的杜鹃花依然灿烂,有白的、有黄的,路旁的湿地开着七彩的小花朵,星星点点密布在草丛中。山路在云雾中蜿蜒盘旋而上,一直延伸到远处茫茫云雾的原始森林。有种腾云驾雾的飘飘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胜似闲庭信步,有说有笑,一路风景一路欢喜,好像是在游山玩水。1936年4月的那一天,当红军战士翻过几乎让人窒息的山顶到这里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
两个多小时的盘旋而上,海拔不断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开始凝重,近乎喘息了。腿上似乎有个沙袋绑着,脚步渐渐沉重起来。在即将翻越山顶的时候,茫茫森林中一片高山草甸,起伏的翠绿中点缀了杜鹃花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刹那间感觉回到了阳春三月。要不是丝丝的寒意袭来,真以为时光倒流呢。1936年的那天,红军到达这里时候,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缺氧,大部分指战员又来自江南,水土不适应和长途行军作战的疲劳,数十名红军指战员在雪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草甸中摇曳的绚烂多姿的娇艳花朵是他们的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吧!几只不知名的鸟儿从头顶飞过,远处有许多黑色的点在花丛中移动,近前才发现是一群牦牛,见有人经过缓慢凑过来,误以为是来喂盐巴的主人吧。大家在花海稍作休息,刚才的疲惫有些消退,继续前行。
翻过山顶,崎岖山路从海拔3800多米的山巅一直向下,时而平缓蜿蜒,时而垂直陡峭,沿着烈马河的源头顺流而下。人走在下坡路就像车辆下坡需要长时间急刹车一样,对膝盖和脚裸的磨损和破坏极大,行程过半,就感觉膝盖和脚裸在发热、疼痛。还好,向导在路上给我们准备了一根结实的毛竹当拐杖,分散了受力点,缓解了些痛苦。山路越来越难走,怪石嶙峋、崎岖不平,才更加体会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含义,越是走到后面越需要靠精神和意志支撑下去。近3个小时一路向下,我们连滚带爬,手脚并用到达干岩房战斗遗址。这里是当年红军从上江进中甸的必经之路。干岩房地势十分险要,东面是几十丈高的悬崖,西面的陡峭山路中仅有一条崎岖小路,小路上面和下面都是悬崖,只有一道石门关的口子可以通过,下面是湍急的烈马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为堵截红军,藏族头人汪学鼎带领民团事先在干岩房修筑了一道石砌的工事。1936年4月28日,红二军团四师前卫部队由福格向中甸急进,顺上江烈马河北上。前卫部队到达干岩房时,隐藏在密林中的民团突然开火,两名尖兵当场牺牲,红军被迫停止前进。四师参谋长高利国用望远镜观察时,一颗子弹射中他的腹部,他用手按住腹部,指挥部队攀登两侧悬崖,抄袭民团后路,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反动民团从悬崖上往下滚石头,不少红军战士被砸伤,有的被石头撞击落下悬崖牺牲。在战斗中红军为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没有进行还击,只采取迂回驱逐的办法将汪学鼎的兵赶走,红4师参谋长高利国及十多名红军战士牺牲。红军掩埋了高参谋和战友的遗体,继续向中甸前进,翻越雅哈雪山,于29日到达中甸城区。
经过近8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挪动灌铅般沉重的双腿沿着茂密松林间曲折向上的小路慢慢爬行。空气越来越热,滚烫的热气在胸膛和喉咙间翻腾,汗水浸湿了衣服,蒙住了双眼,耳边传来汗水滴落脚下的撞击声和粗重、急促的喘息。当孱弱的双脚几乎支撑不住庞大的身躯,快要摇摇欲坠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金沙江在眼前流淌,不远处传来狗的叫声,翠绿中掩映的村落也映入眼帘。大家不约而同大声欢呼,刚才的疲惫好像突然消失了,一种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突破极限的自豪感和喜悦从心头油然而生。
6月11日,我们到达上江乡格兰村格兰二组村民和卫杰家参观当年红二、六军团在上江休整期间贺龙的临时住所。谁能想到,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居然住在不到10平米的低矮小房间里。这就是人民军队的首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姚家大院还是电影《金沙江1936》拍摄地,陈列着当年红军指战员用过的部分工作和生活用品。李汝林老人如数家珍一一介绍了展览物件的故事,它们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见证,也是革命前辈留在金江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遗产。士旺渡口是当年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的七个渡口之一。站在江岸渡口,看着宽广江面顺流而下的滔滔江水,忽然想起肖克《过金沙江》:盘江三月燧风飏,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江,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仿佛看见江的那边千万红军坐上木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接近中午,我们驱车前往金江镇革命老区陈列室参观学习,并在革命老区纪念碑广场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短暂的3天,重走了近50公里的长征路,这种疼痛似乎还留在高山草甸的森林中,遗落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印在记忆的深处。3天的参观学习和徒步体验。从中更能体会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那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长征路上,依然有不少艰难险阻、风险挑战,需要我们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丰富滋养和前进动力,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