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日报记者 唐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省16个州市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十四五”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又如何落实“开新局”的要求?“三个定位”建设怎样才能取得新进展?
面对一系列重大命题,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个罕见的重大举措,到每一个州市召开一个现场办公会,坚持全省一盘棋,为各州市发展把脉定向。会议以现场调研观摩,现场确定发展定位、描绘发展目标、找准发展路径的方式,分析优势、研判机遇,直面短板、正视弱项,提振信心、引航奋进。
从3月17日昆明现场会开局,到6月24日玉溪现场会收官,省委、省政府以每年多干5个月的奋进姿态,精心谋划、见缝插针,完成了16场州市现场办公会。
每一场会议结束后,各州(市)委、政府在第一时间进行传达学习,将现场办公会的安排部署一项项细化分工,狠抓落实,努力把会议成效转化为发展成果。
对标对表2035:人均GDP需达2万美元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要求切实落实到“十四五”及今后的工作中,云南必须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在未来15年里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塑造云南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地位。
在16个州市的现场办公会上,省委、省政府从增速和时间两个维度,为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的指标,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人均GDP需达到2万美元,才能够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我省人均GDP为7292美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2035年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需要在现在的基数上乘以3。从增速上来看,全国保持平均增速4.73%就能达到目标,而我省则需要年均增长8%,即每年要比全国平均高3至4个百分点才能实现。从时间上来看,我省目前的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2014年的水平,要实现目标任务需要在未来15年比别人多跑6年的路程,平均到每年要多干5个月。
锚定这一目标,必须正视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的基本情况,展开合理规划、科学指导。省委、省政府在16场现场办公会上,综合研判每一地发展现状,为其“量身打造”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例如,对于类似迪庆藏族自治州这样,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任务较为艰巨繁重的州市,在经济总量上不提硬性指标;而对于诸如昆明等发展条件较好的滇中州市,则鼓励他们自加压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挑起更重的担子、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因地制宜的部署,既保证了我省整体水平保持中高速发展,又凸显了对发展有效性和群众获得感的高度重视。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怀揣这笔“明白账”,全省各地认识到,当下,“欠发达”仍是云南的基本省情,需继续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打起行装再出发,争取云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地位。
紧扣“三个定位”:发展方向各有侧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省委、省政府紧扣“三个定位”,分别为各州市指明发展方向。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现场办公会要求6个州市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分别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尤其对迪庆州还寄予厚望,要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丽江市也需在打造兴边富民示范区或乡村振兴示范区时,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纵观这些州市,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未来更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云岭大地。
筑牢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既是云南的责任,也是云南安身立命之本。在现场办公会上,省委、省政府分别指明了各州市的生态保护侧重点。昆明要保护治理好滇池,改变环湖发展格局;大理要实行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迪庆要坚决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怒江要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示范区;昭通和丽江要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玉溪要做到真保护、科学保护,实现“三湖”纯净如玉、元江水清岸绿。
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必须大力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把区位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因此,现场办公会要求昆明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德宏要积极建设面向印度洋的陆路枢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访缅成果;红河要高标准建设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把对越南开放合作的事情做起来;西双版纳要从祖国西南边陲的“最末梢”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最前沿”。
用好“一平台、三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持续奋斗,我省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省委、省政府在16个州市的现场办公会上肯定各地脱贫攻坚成就的同时,也反复提醒大家,要牢牢守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办公会作出总体部署:用好“一平台、三机制”,实现“四个全覆盖”,深入实施扶志扶智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同时,还为各州市指明了各自发力方向。
怒江要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怒江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昭通要把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群众致富作为头等大事,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这两地都要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
玉溪是我省重要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乡村发展水平高于大多数州市;德宏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热区宝地,村庄散落于山水田园间,整齐干净美丽;丽江虽“三农”基础弱,但资源优势突出,走绿色有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之路基础好、潜力大。这三个地方都完全有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
临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早,有基础、有条件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此外,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需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为国际社会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下转第二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