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吃菌季这些事项要注意

▲ 含剧毒的亚稀褶红菇。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供图)

▲ 含剧毒的致命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供图)

进入7月,我国多地迎来雨季,野生菌进入上市高峰。据悉,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是我国毒蘑菇中毒的重灾区,其次为华南、华东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最少。据云南省卫健委消息,目前,云南已发生多起农村居民自采自食野生菌中毒和死亡事件。那么,什么是毒蘑菇?如何辨别呢?

什么是毒蘑菇?如何辨别?

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解释称,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我国约有400种左右有毒的蘑菇,广东则有100多种,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毒蘑菇中毒的死亡率排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致病因子分类的首位。

广东省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云南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则是亚稀褶红菇。据云南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均发生多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中毒及死亡的事件,中毒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导致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菌与多地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他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因此,预防亚稀褶红菇中毒的最佳办法是最好不要采食这类野生菌。

毒蘑菇威力如此之大,该如何辨别呢?

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引起中毒。另外,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鹅膏菌(俗称白罗伞、白毒伞等)、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是剧毒野生菌,致死率极高,要坚决不采不食。

2、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炒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同时不要饮酒。

3、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

4、各级医疗机构要开通“绿色通道”,首诊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救治,对误食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直接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为避免中毒,家庭应做到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食堂、餐饮服务、民俗旅游场所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安全。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可选购人工栽培蘑菇食用,若要食用野生蘑菇可到正规的市场购买熟悉的蘑菇来食用,或到规范的餐厅食用。

误食毒蘑菇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自救?

如果有人不慎误食毒蘑菇会出现哪些症状?中毒后又该如何自救呢?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第一步,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尽量把胃里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第二步,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中毒后应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综合新华网客户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7-1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2341.html 1 吃菌季这些事项要注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