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西藏考察途中的另一份牵挂:

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上接第一版)

“雅鲁藏布江的水系,难得的一块绿地、绿肺。它的生态还很脆弱。”讲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长远:“我们要以保护为主。不是破坏生态地利用,而是在生态和谐前提下利用。”

他强调:“要保护住这一块‘净土’,让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年西藏努力的点点滴滴,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绿色银行”。嘎拉村村委会旁边,有个积分兑换的“绿色银行”。村民拿可回收垃圾,到这里就能换积分、兑成日用品。这是村里的乡村振兴专员看到别的乡镇这一招立竿见影,学来的。

一个是“绿色公园”。在西藏,全区的公园和体育设施都不收门票。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新老城区交界处下车,走进没有围墙的工布公园。循着歌声、欢笑声,走向公园广场。

上百人正跳锅庄舞。“乐不思蜀了吧,愿意留下来吗?”总书记笑着问在场的游客。

“愿意!”众人齐声答。

好生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拉萨八廓街杂货铺的一个店员,发了张自拍照:“这是我和总书记最近的时刻。”

照片里,有林立的商铺、繁闹的风景和熙攘的人群。历经千年朝晖的八廓街,在遇见习近平总书记的瞬间,沸腾了。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我23年前来过一次,现在建得多么好啊!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搞事业、转经、旅游。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工布公园、布达拉宫广场,一群群市民游客偶遇总书记,齐声高喊:“总书记好!”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还有汉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石榴籽形容56个民族。一路观感,他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2日晚,西藏人民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了一场民族文艺演出。《各族人民感党恩》《再唱山歌给党听》《祝福新时代》……悠扬的旋律,唱出了西藏群众的心声。

“老百姓特别是藏族群众的生活能有今天,因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该做的事情。”总书记强调,“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西藏,习近平总书记见到了很多不平凡的普通人。

黄海芬,嘎拉村的大学生村官。这位在广东读书后放弃白领工作的潮汕女孩,揣着情怀奔赴西藏。

“将来留在这里吗?”总书记问。

她腼腆地笑了:“留下!安家啦,爱人在隔壁村,也是一起来西藏的。”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她:“从沿海到高原,这里需要人啊,你在这边好好干。”

卓嘎,来自隆子县玉麦乡。“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是她的信念。她和家人守边境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

前不久,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授“七一勋章”。在西藏拉萨,她再次见到了总书记。

23日上午汇报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有6批次会见接见。

第一批,驻西藏部队官兵代表。当总书记走进接见厅时,掌声如雷。

“同志们,今天我特意来看望大家。我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向驻西藏部队全体指战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70年来西藏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扎根雪域高原、忠诚为国戍边,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经受住了艰苦环境、复杂斗争考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促进西藏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西藏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各地市负责同志和老同志代表,各族各界代表,援藏干部代表,政法干警代表,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每一次会见,总书记从队列一端一边挥手问候,一边缓步走向另一端。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有便装衬衫,也有氆氇藏袍。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4年后,习近平同志因接送援藏干部来到西藏。那一次,援藏干部高规格地由省委副书记陪送进藏。福建对援藏工作的重视,给西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话更让西藏干部群众暖心:“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要派最优秀的干部来,好中选优。”

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登上雪域高原。拉萨市的“北京路”,山南市的“湖南路”,日喀则市的“山东路”……西藏有着全中国的牵挂,300余万高原儿女同操着大江南北口音的援藏干部一道奋斗、一道跋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见到这些晒成了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总书记十分动情: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要关心关爱西藏的干部职工。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一项项,一桩桩,叮嘱得仔细。

汇报会结束后,总书记转身走向参会的西藏党政领导干部。

“你是老西藏吧,身体怎么样?”“哪年参加工作的,到过哪些地方?”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这是机会也是考验,弘扬好‘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们,将其视为一座灯塔。这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而塑造了、传承着这些精神的人们,是吃苦的人们、战斗的人们、忍耐的人们、团结的人们、奉献的人们。

坐落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气势恢宏、桑烟氤氲。2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措钦大殿广场时,法号齐鸣。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

僧人提香炉、持宝伞,习近平总书记沿台阶步入措钦大殿。

脚下的石板斑驳,每一块都沉淀着历史。多彩的立柱、摇曳的帷幔,陪伴着僧人日复一日的诵经、听经、辩经。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党的宗教政策一以贯之:“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措钦大殿,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寺庙“导”的方法:“寺管会党组书记讲政治和大势,寺管干部讲政策和规定,专家学者讲法治和历史,高僧活佛讲教义和戒律,老僧讲对比和变化,教育引导僧人遵守宪法法律,持戒潜心修学,坚持‘以法治寺、以戒管僧’,健全寺庙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寺规僧约,力求导之有力、有方、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不时同他们亲切交流。

走出大殿,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彩色经幡迎风猎猎。寺庙僧人沿大殿走势站成一排,在太阳下捧着哈达,静待总书记。

总书记健步走向他们。僧人里有耄耋老者,也有青春少年。他们齐声向总书记问候道:“扎西德勒!”

“我也是慕名而来。哲蚌寺在我们的藏传佛教地区和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众僧人专注倾听。

“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23日上午汇报会前,西藏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汇聚拉萨饭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们:

“祝全西藏各寺庙、众僧人扎西德勒!”

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途中作出重要指示: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他要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工作。

考察的每一天,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

前不久在北京开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里主要负责同志叮嘱道:“‘七下八上’的汛期,防汛是你们最要关心的事。同时现在这段时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点冒头,关键是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要不当回事,不要麻痹大意。”

防汛防台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福建工作时候,习近平同志坚持“宁肯十防九空,不可用而无备”。后来到浙江,又推动了“百万人大转移”。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人们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23日的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啊!发展和安全必须处理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他的目光望向自治区负责同志:“西藏也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也要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

西藏的寺: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西藏的人:

吃苦的人们,战斗的人们,忍耐的人们,团结的人们,奉献的人们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7-28 西藏考察途中的另一份牵挂: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2590.html 1 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