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苏轼的文坛趣事

●江 舟

苏轼、秦少游、黄庭坚、佛印都是宋代有名的才子,又是经常唱和应答的诗友。有一天,四人结伴春游,行至一寺院,见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年代虽久,字迹依旧,唯有其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最后一字看不清了,四人商议为这句诗补缺。苏轼略加思索,随口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不甘落后,吟道:“林花著雨胭脂老”。秦少游一拍巴掌,说:“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佳。”佛印踌躇片刻,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这时,寺中僧人拿出《杜工部集》,找出《曲江春雨》一诗,发现此句最后一字为“湿”。苏轼等四才子品味一番,对“诗圣”无不叹服。因为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态势尽收其中,使形、情、色、态浑然一体,准确、鲜明、凝炼、生动地表现了“林花春雨”的诗情画意。可见杜甫在观察事物、遣词造句上是多么细致入微。

有一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王祈写了首《竹诗》送给苏轼,希望得到这位大文豪的点评。“这首诗,我觉得是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首。请先生斧正。”王祈颇为得意地说。苏轼读完其诗,指着其中“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两句说:“你笔下的竹子,可能叶子过于少了吧。”“叶子少?”王祈还没有回过神来,不知苏轼讲的是什么意思。苏轼说:“你屈指数一数吧,千片叶子万条枪,岂不是十竿竹子共一片叶子吗?走遍天涯海角,能有这种竹子?”说罢,苏轼自己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王祈至此方才明白,他从苏轼手中接过诗稿,羞得满面通红。事后,苏轼感叹不已:“世间事忍笑容易,读王祈的诗不笑为难。写文作诗允许夸张,但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脱离事实,任意涂写,怎能不出笑话。”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就在东坡开荒种田,并在这里修造了房屋,叫做雪堂,还在庭院的墙边栽种了一棵梅树。说起这棵梅树,话就长了,它是一位农民冒着大雪,跑了几百里路,从巴河上游老塔山的山顶移来的。苏轼对这棵梅树倍加爱护,视如珍宝,连鸡鸭都不准在梅树下站一站,更不用说让人抚弄它了。据那位老农说:“这是一棵红梅,可是开花的时候,花朵的颜色却起了变化,一朵朵带点桃花杏花的颜色,而且一个花蒂都开出三朵花,一棵不大的梅树上竟开了几千朵花。”消息传开,黄州的人都来观看,苏轼也为之高兴,他在诗兴大发后禁不住高声吟道:“故作不红桃花色,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随心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从此,黄州就有了红梅。黄州人都喜欢这棵梅树,苏轼还分了一些枝送给他们栽种,都成活了。苏轼离开黄州后,虽然雪堂倒塌,但这棵梅树一直活着,约长了500年之久,因它的岁数大,黄州人都称它为“东坡老梅”。在梅树枯死前,明代有一个叫郭风仪的画家还画下了梅树干,刻在石头上,保留至今。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9-1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6485.html 1 苏轼的文坛趣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