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智楣
如果不下雨,黄昏时,我常会去家附近的广场上逛一圈。事实上,即使是有雨的傍晚,我也会撑着把伞,出门走走。
算起来,这样的习惯已保持了有些年头。中学时,枯燥的住校生活、沉重的升学压力曾让我苦不堪言。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学校背后有一片郁郁高大的小树林,我便养成了晚饭后独自去那里散步的习惯。
不要小看这从书海里挤出来的短短几分钟,它不仅让我看到草木的四季,还让我暂时挣脱学习的重负,得以有喘息的间隙,等再坐进教室时,往往神气清朗,效率倍增。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懂得了对付忙碌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忙里偷闲。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很多年后,当我偶然读到苏轼的这句词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年漫步小树林的情景。
诚然,世事喧嚣,步履匆忙。很多时候,人们要获得生活的自主权,就要学会悠闲地对待生活。以一颗闲心,换一份闲情,去领略生活的充实和丰富,以腾出地方盛放对生活的向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闲暇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更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由此,回想起这些年来,一个人雷打不动的散步旅程,那些虽然看上去又寂寞又孤独的暮色时光,却让我拥有了一份云淡风轻的好心情。于四季风光里,一路走来,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听花开花落的声音,甚至拿出手机,拍下身边的小美好、小确幸。正是因为这份闲心与闲情,才让我发现了很多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美,让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让寻常的日子闪烁出绚丽的光芒。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对许多事情都逐渐看淡,慢慢恢复了一颗平常心,更懂得了闲情的重要性,发现“闲到心闲始为闲”才是生活的真谛。所以哪怕再忙,我也会抽时间,从忙碌、烦闷中解脱出来,保留一份闲情与雅致,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做自己的主人。
在闲暇里,享受些无所事事的时光,养一缸鱼,种一朵花,看一片云,听一澜雨声。或者,如作家徐志摩一般,“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个清静的地方,看天,听鸟,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一旦乐在其中,放开身心,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焦虑、急躁、郁闷都会散去,生活脱胎换骨,清风徐徐入怀。
记得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人在有闲的时候,最像一个人。”深以为然。唯利而活,为物所役,终究会迷失自己。有闲心,有闲情,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当你闲下来,静下来,走出嘈杂,走出万籁,才可聆听肺腑,感知本心。而那些忙碌生活的苍白底色,也才会有了明媚的线条,泛出活色生香的旖旎,美妙而安详。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