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庆萍
从“疫”字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知道疫病相关知识,因此古代防疫之法多种多样。
隔离之法。我国诸多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古代隔离之法。《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秦国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晋书·王彪之传》亦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这说明秦晋时期,古人亦知道对瘟疫患者进行隔离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相应法令。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防疫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上瘟疫之人。隋朝与萧齐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
养正之法。《内经》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古人重视内求,认为正为本,邪为标,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所以养正乃是关键。
艾灸之法。古人认识到,艾灸可“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扁鹊是说,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可见,古代艾灸也是防疫之法。
药囊之法。古人认为,疫毒是一种邪气,可用药物偏性克制疫毒偏性。如将药囊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可以预防疫毒感染,所以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药浴之法。药浴之法,即通过中药药浴来避邪。《内经》曰:“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清代刘松峰在《松峰说疫》一书中记载:“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这都说明,药浴也是古人常用的防疫之法。
粉身之法。古人认为,身上抹粉也能预防温疫邪毒。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皂荚、牡丹、细辛、干姜、附子等配制而成的药物,既可纳鼻中吸之取吐,亦可外粉周身,用以祛邪辟秽,甚至还可用于治疗牛马疫病,一方兼而多用。
烧烟之法。清代《验方新编》中,有空气消毒之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此苍术味道芳香,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烧烟亦有空气消毒之功效。以中药烧烟给空气消毒,这样可以干扰病毒,祛毒祛疫,调和环境,使人不病。
消毒之法。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清代贾山亭的《仙方合集·辟瘟诸方》里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