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六尺巷:世界上最宽的巷子

六尺巷

★ 钱国宏

去安徽桐城旅游,并不是受了当地朋友的蛊惑,而是对这个享有“文都”美誉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它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大谋士范增、“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甘肃布政使汪志伊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不过我对桐城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名鼎鼎的六尺巷。

出租车几经辗转,将我们载到了六尺巷景区。其实这里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景区”,因为实在是太僻静、太狭小了。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右边是一个小院落,门庭为徽派建筑,灰砖,青瓦,白墙,透着徽派建筑的美学。门楼上写着一副对联:“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横批是“文都桐城”。门口的左边是高大的石牌坊,往牌坊后面望去,是一个不是很长的小巷子。朋友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百米长、两米宽、2.5米高的小巷,巷子两侧为光滑的灰墙,墙顶覆以灰瓦,灰瓦下衬一节白墙,依然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巷子的地上铺着细长的鹅卵石。巷口右面立着一通文物保护碑,正面镌刻着三个大字:六尺巷。巷子不是很幽深,一眼便可以瞧见尽头的景物,但却显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韵味,像极了当年巷子左右的两家住户。巷子墙顶爬满了爬山虎之类的植物,两侧院墙内的树木高大林立,树干高高地伸展出来,在小巷的上空形成了完美的遮阳伞。

游人不多,我和朋友慢慢地走进小巷,抚摸着灰砖砌成的院墙,仰视墙头上探出的枝条,竟有一种在时空隧道中徜徉的感觉,脑海中倏然飘过了那首诗脍炙人口的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时,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界毗墙的地皮而发生争执。家人便去信给张英,请这位显赫的京官为家里人“撑腰”。其实对于这位京官来说,一张纸条甚至一个口信儿,便可将这场邻里官司打赢,但是张英却没有这样做,获悉情况后他当即给家人回信,全信只有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劝嘱家人要放宽胸襟,主动退让。诗信说得在情在理,且大义凛然,家人顿悟,立马主动让出三尺界墙。张家之举让邻居深受感动,于是,邻家也主动退让三尺界墙,于是两家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带着乡邻温度的六尺巷!此后,六尺巷的故事便在桐城乃至全国流传开来,成为坊间美谈。

百米长的小巷不到5分钟就走完了,但我却觉得这个巷子是世界上最有内涵、最长的巷子,更是最宽的巷子。巷子背后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精神,足可让后人品咂几代、几百年。空空荡荡的巷子,写满了“胸襟”“格局”四个字。一个懂得“礼让”“包容”,讲究“胸襟”“格局”的人,脚下的路只能是越走越宽,春风拂面。小到一个人和家,中到一个团体和部落,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莫不如此。

走在六尺巷中,听着鹅卵石上反射回来的脚步声,我陷入了沉思。张英是康熙皇帝宠爱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父子俩可谓身居显位,但却没有以势压人,相反以宽广的胸怀礼让于邻,正是这种胸襟和格局,使得张氏父子能够在清朝稳坐高位,深得皇家宠幸,其为人处事的隐忍、大度、宽容,当是一个重要原因。张英年迈乞归故里时,康熙皇帝亲赐联曰:“远处尘埃少,闲中岁月长。”这哪是皇帝赐予臣子的对联,分明是两个老朋友临别时的赠言!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张英的倚重和亲近。张英之子张廷玉更是为三朝皇帝所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为官、为人、处世之道,也为天下人所赞叹。而六尺巷,仅仅是张氏家风之一斑。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虽然当年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都不在了,但是六尺巷的精髓却传承了下来,并且浸染、感化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和桐城以外的人。日落,星移,月转,风起,六尺巷婆娑的光影里记载着感人瞬间,讲述着一个城市和民族的胸襟与格局,向世界昭示着一个东方民族的和谐、礼让与宽容。

六尺巷,世界上最窄的巷子;六尺巷,世界上最宽的巷子!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11-0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4999.html 1 六尺巷:世界上最宽的巷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