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冬至文化多情趣

◆ 缪士毅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冬至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在2021年冬至节到来之际,品味冬至文化,亦别有情趣。

冬至别称

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有的称“长日”,因冬至后,白天变长而得名;有的称“严节”,如梁元帝《纂要》:“冬日玄英……节曰严节”;有的称“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年,故称,如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有的称“一阳生”,冬至后始生阳气,故称,唐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有的称“书云”,宋元时用书云代称“冬至”;有的称“冬节”,《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

冬至谚语

在民间流传许多冬至谚语,如:“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根据冬至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冬至有霜,腊雪有望”“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一年雨水看冬至”等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冬至诗句

文人墨客曾留下不少吟咏冬至的诗句,如唐代白居易的《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邯郸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在这两首诗中,流露了远方游子在冬至节时对故土和家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唐代杜甫的《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无不勾起对当时诗人所处困境的同情。而杜甫的另一首《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则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冬至谜语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冬至”两字,如谜面为“冬至”,打一成语(谜底:来日方长);谜面为“冬至一阳生”,打一字(谜底:汨);谜面为“冬至日短”,打一果品(谜底:黑枣);谜面为“冬至”,打一中国现代史名词(谜底:秋收起义)。而有的谜底为“冬至”,如谜面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打节气名二(谜底:冬至、大寒);谜面为“文下只两点,土上仅半云”,打节气一(谜底:冬至)。冬至之时,猜猜有关冬至谜,也颇有韵味。

冬至对联

在联苑中,有些嵌有“冬至”的联语,细细品味,情趣盎然。有人撰就一联:“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上联指每年冬天的冬至一到,表示最寒冷的冬天已经开始。下联相衬,指每个月的十五日按时出现圆月,圆月更加明亮,细细品味此联,别有情趣;1985年,《对联》杂志出了一条上联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后来,公布入选的下联为:“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下联对得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冬至风俗

冬至节有许多风俗,江南一带风行吃冬至夜饭,民间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有些地方常在冬至节向年长者赠鞋袜,因为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将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以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温州一些山区,人们吃过“冬节酒”后,族人联袂上山整枝、除草、培土,并修订护林禁约;山西民间有冬至节请老师吃饭的习俗,以示对老师的尊重;杭州人喜欢冬至吃年糕,寓意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时,民间还有丰富多彩的食俗,如江南多吃汤圆,恰是“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一些省份则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谚;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有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陕西一些地方冬至有吃红豆粥之俗。此外,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冬至节吃狗肉、羊肉的习俗,江南水乡有冬至节吃赤豆饭的习惯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12-0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5904.html 1 冬至文化多情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