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添新筷 迎新春

◆ 钟芳

买一套新碗筷,是我国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其寓意一是添丁添碗,表示子孙满门,有添福之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筷),来年米谷停无(不)住,有添财之意。

筷子,又称箸,它就如手指,能挑、能扒、能夹、能剥、能拌,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巧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开始使用。《说文解字》曰:“箸,饭欹也。从竹,者声。”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制成的,两根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以后逐渐使用兽骨、金、银和象牙制作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就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意思是说纣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制成的。箕子忍气吞声地叹气,替国家的前途担忧。筷子在先秦时代称梜,《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汉代启蒙读物《急救篇》中亦阐释曰:“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

到汉魏六朝时,筷子的使用已很普遍,且制作精良,光亮如镜。汉成帝曾以一双珍贵的文犀辟毒箸赠与爱妃赵飞燕。《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大吃一惊,手中之筷不觉落于地下。

及至唐宋,筷子的用材十分珍贵,金、银、象牙、玉石都被大量采用,于实用性之外,还是达官显贵用于炫耀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杜甫有诗曰:“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豪门贵胄为了炫耀门第高贵,在乐宴嘉宾时,常配以典雅的牙筷或玉筷。

明清时代,镶银筷子非常流行。据说,白银筷子在有毒的食物中一蘸,会很快变黑,能够起到检验食物,预防中毒的作用。由于明代南方的水上人家众多,他们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有停止的意思,乃不吉利之语,故时人用反义字改箸为筷(快),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有一段关于筷子的生动描写: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用它夹鹌鹑蛋,滑溜溜的,左右不顺手,惹得众人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随后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清代一位美食家曾篆刻于筷上:“劳君易牙,令我知味。”刀笔流畅,语意幽默,使这双象牙筷更具有艺术价值。

筷子在不同的时代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过去,一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嫁女的陪嫁物,当新人双双入洞房时,闹洞房的人一面往床上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 朋友之间,常以筷子来显示团结的力量。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筷子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小小的筷子,因各时期各地方的民俗,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含量。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名胜旅游区专门定制、销售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筷子,上面印有名胜古迹或旅游纪念标记,以硬木、紫铜、玉石等为材料,结合景泰蓝、雕刻、烙画、镶嵌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一双小小的筷子轻巧灵活,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可谓是中国的国粹。谁都不会否认,筷子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发明。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2-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7311.html 1 添新筷 迎新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