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文字也有年龄

◉ 潘铜娟

“文字有年龄,20岁的人写不出40岁的文字,40岁的人写不出60岁的文字。”以前看到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如今重新读起来,却觉得字字入心。

确实,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

年轻人的文字明艳动人,喜欢轰轰烈烈,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

女儿最近经常把她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塞给我看。我总是瞥了一眼,一笑而过。她娇嗔,说我对她不关心。我拗不过,挑了一篇《理想之光》来看,全文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基调激昂,确实写得不错。我表扬她,她问我:“是否太过于激情澎湃了?”我对她说:“文字的选择是年龄的必然。如果你写得老气横秋,我倒要担心了。”

中年人的文字,圆润,丰满。生活的酸甜苦辣到这儿几乎尝遍。智商和判断力已达到巅峰。可以举重若轻地写大喜大悲,大开大合的事了。

我读林清玄的文章,内心常常被喜悦、温暖的情绪深深感染。他的童年十分困苦,兄弟姐妹众多,经常吃不饱。对于贫穷,他举重若轻,以平常文字书写困难岁月,以温暖之心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他写道“每个人设若都有一千支银针,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悲伤,因为我们还有九百九十九支银针,它们依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万盏,有时雨天少了一颗,其他的还是为我们放光。”他心怀感恩,一直保持一颗超越的心,去写真善美,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清茗,空灵蕴藉又回味无穷。

老者的文字,没有年轻人的俊俏,没有中年人的老成持重。他们想到的都是尘封在岁月中的小事。

季羡林老年时写的散文里有一篇文章叫《我的家》。开头是这样的:我曾经有一个温馨的家。那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她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他写些家常话,讲他的婶母、妻子、保姆,还有猫……再读他回忆家乡,出国求学,以及在清华园的文章,也都是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他写到离开故乡几十年,从孩童时代走出去,记起小时候好吃的食物,滋味还在嘴巴里回旋。他写和孙子同游黄山时的天伦之乐,也是娓娓道来,平常温馨。作为著作等身的大家,不知道有多少精彩华章可以大书特书。然而,在庞大的记忆之城里,他最在意的是那些温暖的小细节。

文字确实是有年龄的,它随着人的处境和心境一点点变化,直到融合在午后的阳光里。年轻时,落笔为文,情炽意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爱上层楼”的夸张。人到中年,我更喜欢安静平和的文字,由浓烈转为平淡,纵有千转百回,也要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正学着放慢脚步,返璞归真,希望能写出更合心意的文字,不负这山水一程。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7-1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0883.html 1 文字也有年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