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邂逅盘谷寺

◆ 董全云

盘谷寺因坐落在太行山南麓的盘谷口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历史悠久却一直籍籍无名。直到唐代诗人韩愈为欲隐居太行的老友李愿写下《送李愿归盘谷序》为其送行。写道:“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如今李愿的墓地距离寺庙不远,墓碑尚存。

盘谷在“太行之阳”是韩愈文中说的,可也没有说清楚在“太行之阳”的什么地方,害得后人闹了一场误会,原来在“太行之阳”的蓟县(今天津市)西北盘山中,有一个盘山,也有一座禅院,是三国时魏国的田畴隐居的地方,后人称为“田盘”。韩愈文章问世后渐渐讹传为李愿曾在此隐居。李愿的名气大,曾经做过节度使,又是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儿子,再加上韩愈的那篇文章写得好,被苏东坡盛誉:“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苏轼)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盘谷因此而名声大噪。

清乾隆皇帝也深爱其文。但乾隆也一直以为天津蓟州区的盘山为韩愈所说的盘谷,他一生32次登临盘山,留下盛赞盘山的诗作千余首,直到听说河南济源太行山也有叫盘谷的地方,并派人实地查看后,才发现自己多年引用并盛赞的此盘山并非彼盘谷。一言九鼎的他要向天下人道歉。他决定要在济水之源摩崖石刻上承认错误,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说:“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其为君者益不可。”于是他写了《济源盘谷考证》,还命人刻于济源、田盘两地的山石上,并且钦定济源盘谷为“名山胜迹”。 自此,济源的盘谷寺一举成名,被天下人所熟知。

原本济源之行结束后想去河口水库探源,走到跟前却因路不通悻然掉头,无聊间用手机百度,忽然发现传说中的盘谷寺就在附近,不禁大喜。

将车子停在寺前的树阴下,拾级而上,四周蝉声幽幽,时值中午寺内鲜少人影。御碑亭内有一老妇人在亭内长凳上打盹。亭内立了一块斑驳不清的石碑,碑上刻的正是乾隆皇帝的御书“检讨书”——《济源盘谷考证》《歌盘合契》,可惜字迹模糊,费了好大工夫也就认出了残缺不全的些许字迹。我们向妇人打听摩崖石刻的方位,或许是被烈日晒蔫了,给我们指了方向便顺着树阴朝着下面院子里的一个禅房走去,一闪就不见了踪影。

寺院内古朴清幽,院内不见僧人,只有那些翠竹的叶子在阳光下轻轻摇曳,高大的杨树及灌木丛里传出阵阵悠扬的蝉鸣。

沿寺后往山上走,便是盘谷。谷的形状像一张罗圈椅,三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幽谷,韩愈曾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现在看来,仍是那个样子,只是林木不那么丛茂了。

顺着蜿蜒的青石阶,上山寻找乾隆皇帝在摩崖石刻的“检讨书”。登上一小山岭,豁然望见半山腰间巨大的摩崖石刻。沿着长长的石廊拐过弯去,看到10米高的石岩上面刻着巨大的乾隆皇帝御书的《盘谷考证》。

石壁下,觅一阴凉处席地而坐,遥想韩愈是否也曾凭山远眺,和老友李愿甘泉煮茶,相述离别之思念。今天的我们,来此敬仰韩愈这位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文章巨公,同时也赞赏乾隆揆文奋武、开创盛世、敢于认错的清代皇帝,正是在这里有了相隔千年的交集,为这山、这谷、这寺演绎了圣贤典故。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8-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1448.html 1 邂逅盘谷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