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玲艳
所谓“本领恐慌”,是指人们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新目标等挑战时,由于担心自身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不足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心理。
剖析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本领恐慌”现象,可以将其细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有本领有恐慌,存在于目标坚定、积极进取、严于自律的干部群体之中;第二种是无本领有恐慌,这种恐慌感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稍加引导便能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原动力”;第三种是无本领且不恐慌,这类人遇事便用“我不会”为借口加以推脱,妄想以“佛系”态度掩饰“躺平”“摆烂”实质。
由此可见,“本领恐慌”并非洪水猛兽,时刻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确实会损害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但如果缺乏本领而不自知,整日沉浸在毫无危机感和紧迫感的自我满足之中,必然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为此,如何科学对待“本领恐慌”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本领恐慌”问题时,要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一是克服过度恐慌的焦虑感。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要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调整,将这种紧张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保持危机感。在这个知识“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的年代,党员干部要敢于“跳出自身剖析自身”,全面认识自己思想上的束缚、视野上的局限、能力上的短板、知识上的弱项,保持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三是打好消除恐慌的主动仗。个人能力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职务晋升而提高,“光说不练”的恐慌感只会导致毫无意义的“自我内耗”。有备方能无患,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走出“舒适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勤学善思、求真笃行,不断弥补自身不足。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学习永无止境,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而使自身能力契合乃至超越工作需要。
(载《云南日报》2022年9月9日第5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