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探微索源,还原“旧日文事”细节现场

——读《文事探旧》

★ 胡忠伟

《文事探旧》是文汇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的“聚学文丛”中的一种,是龚明德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证研究的最新力作,是他《旧日文事》《旧日笺:民国文人书信考》《新文学旧事》《旧时文事》等“旧事”系列的延续。

多年来,龚明德埋头于“六场绝缘斋”书房,钻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杂史料中,心无旁骛,沉潜研究,探微烛幽,求证索源,小心翼翼地打捞、挖掘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人人和事,实证着“文事旧事”,正本清源,纠错指谬,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旧日文事”的事实现场和本来面目,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件件细节史实,为繁荣发展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福尔摩斯”。

这本书一仍其旧,体例、文体与前几本书一样,都是“一题一文”“一事一议”的短文章,是他开在天津《今晚报》专栏文章的结集。纵览全书60多篇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书事、文事、人事,无论新事、旧事,还是真事、虚事,每一桩,每一件,从问题的提出,到史料的梳理、辨析,再到实证结论的获得,层层剥笋,细心求证,都一一得到了确凿的答案和结论,实实在在,结结实实,不容置疑,不容辩驳,不说谎话,显示了他开阔渊博的学术视野、严谨扎实的学术品质和持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书中,小到冰心“头一次”为自己“更正”、巴金小说《家》中的“承重孙”的含义和读音,叶圣陶书宋云彬拟“小对子”的确切时间、黄裳致范用两信的写作年份、艾芜短篇小说《手》中的方言土语“张花实”的原本含义,大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八日下午部分在沪文艺家领取滋补品、一九五八年作家们“要红旗,不要钞票”、一九四九年文艺界十六人合影等,作者用两三千字甚或仅用千把字就把一个个悬而未决或无人注意的文学事件目前的问题,过去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是非分明。

在阅读这些“短章旧事”“文坛掌故”的时候,你不由得不佩服龚明德在史料方面的爬梳剔抉、分析研究能力。同是学者的谢泳在本书序言中指出,“龚明德的治学方法是史料先行,文献优先,问题无论大小,均由文献发现问题,再由史料解决,言必有据,不发蹈空之论;他的文章,无论长短,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史料之外,明德兄也颇讲究文体,他用掌故笔记体写新文学研究文章,为学术研究保存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龚明德的特别可敬与可贵之处,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学究式”研究者的地方所在。因为,他所研究、探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普通读者是很难弄清楚的,顶多只是会产生一丝的疑问。龚明德所做的正是“有些事,要弄清楚”,为历史存真,为后学负责。

在龚明德的笔下,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些人人事事仿佛全部“活”了起来,鲁迅、郭沫若、曹禺、巴金、周扬、丰子恺、冰心、艾芜、沈从文、丁玲……他们的一言一笑,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事处世、作品作为如在目前、如闻其声。冰心对知堂当年教学情景的“实话实说”,使人看到了满肚子学问的周作人在课堂上极为“拘谨”尴尬的一面;丁玲、沈从文、胡也频三人,从最初的友谊深厚到后来的丁沈结怨,他们的思想分歧和特殊年代的人格扭曲,让人们看到了他们贫贱之交所经历的时代风雨,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

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一个名家辈出、星汉灿烂的时代。中国的文学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新文学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大批作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大批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反抗压迫、救亡图存、打倒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成了作家们书写的主题主调。作家是敏感的,是时代的先觉者、引领者和记录者,社会的动荡变化,时代的浪潮声息,都会在他们的笔下、他们的作品中得到表现和印证。因此,大量的报刊、文学作品在出版、流传,在此过程里,出现一些错讹、误信误传、真假难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后世治史者,在书写历史、编辑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当尊重历史,拨开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有一说一,但遗憾的是,在当下大学校园和学术研究机构,一些研究者根本就不愿重视甚或无视这些细节,使得新文学作品和史实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与史实不符的现象。

难能可贵的是,龚明德40多年来,从出版社编辑到大学教授,一头钻进新文学的史料之中,“不弃小流”,“眼睛向下”,甘做“小学生”,从史料出发,求证求证再求证,考索考索再考索,不断地挖掘着、研究着、考证着“旧时文事”,在他眼里,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五四前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值得探索的经典话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无论外界如何说是道非,争议不断,但龚明德都不去反驳,不为所动,而是埋头干自己的活,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守,以不高的文凭却干出了“高大上”的学术业绩,出版了《新文学散札》《书生清趣》等十多本新文学实证方面的著作,厘清了一个个事实,还原了一个个现场,让文学回归常识、常情、常理。《新文学散札》一书责编、天地出版社编审魏宗泽认为:“龚明德是编辑中少有的学者,他凭学者的良心追求文学史的本真。”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术研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这本《文事探旧》以细节胜、以文本胜,从日记、书信、初刊本、初版本和作家的其他生平细节入手,没有空洞的说理说教,没有高深晦涩的学术名词,有的是一个个文学趣事、文学细节,语言简洁有文采,不枝不蔓,读来引人入胜,既有似在悬崖峭壁小径上探险的小紧张,又有林荫道中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小欣喜、小愉悦,让读者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筋骨和灵肉上的享受”(王朝闻语)。

龚明德在《旧日文事》后记中坦言,自己的书写是“稍微动点儿考证的劳作,也就是多翻几册相关的书刊,便可以让历史活起来——历史原本就是活的”。我想,这是他谦虚的夫子自道,也是他治学问道的秘密所在吧。

(载《云南日报》2023年1月7日第6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2-02 ——读《文事探旧》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4831.html 1 探微索源,还原“旧日文事”细节现场 /enpproperty-->